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路四篇
有时思想的复杂,常源自人际的繁杂。路本平坦少荆棘,人为障碍迷离多。人生本在苦海游,修得清净享真乐。人生总是苦多于乐,所以幸福才弥足珍贵。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内容提要: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信仰信念信心来自科学理论,来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自党的坚强领导。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面临种.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要始终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既深刻阐明了改革开放40年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精神力量所在,又从精神层面对在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提出了明确要求。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内在要求
4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在成绩面前也要看到,前进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这里所说的“自己”,既是指每一个公民特别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干部,更是指中国共产党自身。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深刻认识面临的风险挑战,不断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表明,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这又启示我们,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任务还很重;我们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任务还很重;我们要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任务还很重;我们要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任务还很重;等等。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既面临种.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关键是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在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的信仰信念信心来自科学理论
我们的信仰信念信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首先来自科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首先是一个理论问题。4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我们才具有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
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坚定信仰信念信心,风雨无阻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进,必须重视理论学习。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全党尤其是党的中高级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他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要加强理论学习。他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当前,要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真正懂得了马克思主义,有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做好各项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指引。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具有根本性作用。
我们的信仰信念信心来自科学理论,还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习近平同志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面向未来,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进一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我们的信仰信念信心来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无穷无尽的力量。这使我们的信仰信念信心无比坚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坚持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从各项具体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位置来说,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各项工作的最终价值指向来说,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40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8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人民的一部分,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根本上说,我们党是凭借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来巩固执政地位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遇到各种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但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人民的力量是我们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坚实基础。在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依靠人民,时刻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力。
我们的信仰信念信心来自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同志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4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保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也证明,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无产阶级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的首要条件与普遍规律,而且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首要条件与普遍规律。其次,坚持党的领导是由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的。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第三,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揭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真理:中华民族要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充分证明,我们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是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完全可以带领人民有效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挑战,完全有能力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就能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思想宣传范文】二
在一件件国宝中触摸文化的宝藏,于一封封家书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近年来,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让观众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历史的图景在人们心中铺展。
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既有故事,又有遗珍,更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正是一个感受历史魅力的窗口。用东汉杨震“四知拒金”说廉洁,引《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讲实干,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谈信仰……信手拈来的精妙典故,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章充满魅力、引人入胜,也让人看到历史中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的确,割断了历史,“现在”就失去了纵深,成为一个单薄的平面。人们渴望走进历史、了解传统,正是希望于其中理解当下、定位自身。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能让年轻人觉得很燃很感动;为什么公众排起长队,只为一睹2000年前的西汉海昏侯墓文物。可以说,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不仅是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也是回应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需要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翻看《史记》《汉书》,能听见垓下的悲歌、看到绝域的车骑,体悟到兴衰之理、人生奥义。看看长征路上无言矗立的红军墓碑,走进戈壁荒漠中连接天地的发射基地,更能感受革命史的慷慨悲壮、奋斗史的荡气回肠。我们其实“去古未远”,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国家史、地方史、行业史、家族史,都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间活泼地呈现着。进入这样的历史场景,使得历史可触可感、宛在眼前,才能打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激发人们的历史兴趣。
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也需要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场景”。近年来,引发收视狂潮的历史正剧、开启大众阅读的大家小书、点燃观众热情的文化节目,这些作品赢得认可也正说明:历史不应曲高和寡,更不应远离生活,而应是有温度、接地气、富于人情味的。不论是亮相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光博物馆”,或是深受网友追捧的故宫文创产品,它们打动人心的秘诀,就在于他们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以历史的景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历史要“活起来”,也正需要发现生活的历史场景、创造历史的生活场景。在“活化”的历史中,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定然能让更多人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收获“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启迪,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
历史学家说,往昔就是异乡。其实,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绝不是异乡,而是精神的原乡。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还乡”。于汗青古籍中采撷智慧,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千古,历史就一定能成为一道来自过去的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
【思想宣传范文】三
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历史之于国家民族,犹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丢失了记忆,就丢失了自我;国家民族丢失了历史,也就丢失了现实和未来的依凭。
主张“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告诫“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指出“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强调“要坚持正确历史观”。
以史正人、以史化风,在当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有人说,“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对这样的灵魂之病,还需彻底祛除病灶。荧屏上,民族罪人被演绎成风度绅士,时代楷模却被塑造成道德有亏,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事件被矮化成“宫斗”“权谋”;网帖里,有人调侃污蔑英雄人物、革命先烈,编造篡改党史、国史、军史;生活中,“精日分子”出没,出格举止挑战底线……无论是所谓“重新评价”的虚无主义,还是所谓“还原真相”的解构崇高,或者所谓“利益至上”的泛娱乐化,都是以主观替代客观、以片段取代整体、以臆想揣摩史实,不仅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危及国家发展的价值底盘、精神基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年探索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基体”,构筑出亿万人民的“意义世界”。鲁迅曾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轻视历史、歪曲历史、消解历史,如何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梁启超认为,历史是“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的确,历史不仅拥有“时空位置的特殊性”,也存在“时间的秩序”“因果的联系”。用孤立、片面、曲解的方法观察历史,就容易忽略客观的史实、必然的规律、主流的叙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说到底是将历史当作了予取予求的工具,是通过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歪曲历史来歪曲未来。只有全面、客观、综合地认识历史,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才能让历史告诉未来、从历史走向未来。
历史从不遥远,也从未远去。常葆一颗敬畏之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我们就能在了解昨天的基础上,把握今天、开创明天。
【思想宣传范文】四
读史寻正路,明史通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多读一点历史”,就是因为历史中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起伏,隐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以史为镜,鉴往知来,必须具备历史的大视野,读懂历史的大逻辑。
历史之中有大势。读懂历史的大逻辑,需要有拨云见日的功夫,在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看大势、谋大局。事实上,讲究“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中国史学,一直把“时与势”“变与常”作为分析历史兴衰的重要概念,强调对历史大势的理解和洞察。孟子有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看大江大河的走势,一定要从波澜壮阔处着眼。有了对历史潮流和历史大势的把握,才会在展望台海形势、两岸关系时,拥有“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的自信;才会有在面对逆全球化趋势时,以三个“不会停滞”,重申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总是能够从长线程历史的大逻辑中,找寻方向、汲取力量。
历史之中有大道。“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的重视,反映出“读史”与“识道”的辩证关系。“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古人所说的“大道”,既是指治国安邦之道,也是指历史的大逻辑、发展的大潮流。我们今天读历史,就是为了在历史中寻找可资借鉴的治理之道。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正是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以及人类文明史中汲取智慧,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找到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
历史之中有未来。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善于察大势、明大道,才能开启未来之门。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纵观中国“数千年大历史”,认为“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他回首世界百余年历史,思考“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些判断和思考,都以明澈的历史大视野、清晰的历史大逻辑,抓住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指明了世界未来的方向,为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更多确定性的力量。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顶层设计、战略方向,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眼光和战略视野。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站在风云际会的新时代潮头,我们对于昨天、今天和未来有着更加深切的历史感悟,也更会自觉地在“历史之变”中探寻和把握“历史之常”。拥有“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的坚定信心,我们就能在把握历史大势中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述往事,思来者”,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今天,我们作为历史的“剧中人”敬畏历史、认识历史,就要从历史的深处把握现在,让中华民族沿着人间正道浩荡前行,创造属于每一个人的美好梦想。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路四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