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让文艺之光照亮新时代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让文艺之光照亮新时代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并提出“四个坚持”的明确要求,为推动文艺繁荣兴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与时代同步伐,写时代之壮美,歌时代之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记录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弘扬时代精神是文艺的重要功能。翻开中华文明史,历史上每一次社会进步,都必然伴随和催生着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异彩纷呈的唐诗宋词,一幅幅精妙绝伦的文化图谱无不印证文艺与时代息息相关、命运与共。进入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需要激励人们斗志的伟大作品;砥砺奋进的伟大时代,更加需要呼唤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的文艺家。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陕西文学艺术家群体就保持着强烈的时代敏锐性,洞察时代本质,把握时代走向,看到大江大河的奔流向前。正源于此,才创作出《创业史》《保卫延安》《风雪之夜》《人生》《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一批经典作品,唱响了时代的奋进凯歌。

  新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先后制定印发《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陕西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及正酝酿出台《关于促进陕西文艺创作繁荣兴盛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激励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拥抱时代,与时代同向而行、同频共振。聚焦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提升文艺原创力,提高创新转化力,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进行重塑提炼,使这些文化符号和标识灵动起来、鲜活起来,焕发时代风采;聚焦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正确把握时代和文艺的关系,引导文艺工作者为时代画像、为时代高歌,讲好陕西发展变迁的历史故事,讲好文明互鉴的丝路故事,讲好三秦百姓的奋斗故事,进一步唱响阔步新时代、礼赞新时代的华美乐章。

  以人民为中心,汲人民之滋养,书人民之精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艺工作的根本问题。只有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真正扎根人民,把文字写进人民心坎里,把工笔画在广袤大地上,才能与“剧中人”心手相印、才能与“剧作者”灵犀相通。陕西文艺界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躬耕现实,描写人民生活,从人民中汲取精神滋养。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省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相沿成习,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胡采、赵望云、石鲁、刘文西、路遥、陈忠实、赵季平、贾平凹等一大批文艺家,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创作出一批歌颂人民的优秀作品,也因此孕育出“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陕西戏剧”、“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等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积极贡献。

  新时代文艺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是恒久不变的创作原则。要继承陕西文艺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使文艺作品始终保持群众立场和生活温度。精心组织“到人民中去”、“文艺进万家”等系列活动,从人民的多彩生活中捕捉灵感、获取素材、吸收养分。深入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健全常下基层、常在基层长效机制,推动文艺工作者走出“小自我”、走进“大时代”。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学习交流,深入群众生活实际,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呈现人民的生活画卷,书写人民的精神风貌。

  精品奉献人民,解现实之问题,蕴中国之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文艺作品只有倾听时代声音,解答现实问题,彰显中国精神,才能称得上精品力作。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是打造文艺精品的底蕴和根基。当前,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人们期待更高质量、更为丰富的文化供给,文艺作品需要更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些年,陕西推出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音乐家》、话剧《平凡的世界》《柳青》《麻醉师》、电视剧《聂荣臻》《黄土高天》《岁岁年年柿柿红》《密查》《大秦帝国》、歌曲《丝路放歌》及图书《山本》等一大批精品力作,无一例外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进入新时代,必须扛起责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弘扬中国精神作为核心灵魂,推出更多砥砺人心、提振精神、触及心灵的作品。进一步加强未来三年文艺精品梳理规划,聚焦短板和差距,建立有利于出精品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设立文艺创作题材库、原创影视题材数据库,用项目化、系统化方式推进精品创作生产。坚持策划一批、打磨一批、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紧紧围绕“三大攻坚战”、“三个经济”、乡村振兴、城市发展等主题,推动文艺作品贴近实际、烛照现实。力争每年推出2~3部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目,使文艺作品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书写中国风骨、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

  明德引领风尚,立高远之理想,养家国之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文艺名家,除了拥有深厚的艺术造诣、高超的艺术才华外,更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陕西文艺家始终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将个人的艺术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远离浮躁、不求名利、呕心沥血,以实际行动肩负起为民族塑心铸魂的文化使命。柳青为写作《创业史》,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的职务,到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路遥凭借“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高贵品质,用《平凡的世界》激励鼓舞着千万青年不懈奋斗、不负韶华。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迁,文艺工作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始终不能变。特别是在当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应该明大德、立大德,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引领社会风尚。要积极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大师为范、向经典看齐,树家国情怀、弘艺术理想,以德养文、以德培艺,守正创新、攀登高峰,以传世之心锻造传世之作。坚持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良好形象。大力实施“双百计划”、“六个一批”等人才培养项目,发挥文艺名家名师“传帮带”引领作用,培育造就更多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引时代风气之先,促社会发展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饱含深情地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根之所系、魂之所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陕西作为文化大省、文艺重地,将始终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中关于“扎实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积极发掘和利用文化资源,推动文艺创作生产繁荣发展,努力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更好地用文艺力量溯源寻根、凝心铸魂、引领风尚、鼓舞人民,不断激励三秦儿女追梦新时代、奋斗新征程。

相关文章:

1.正确认识理解新时代的新特征五篇

2.领航新时代的理论思维五篇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宣传

4.引领新时代文艺工作五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