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由来及寓意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闹花灯是汉族元宵节的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由来及寓意,供大家阅读参考。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由来及寓意

目录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由来及寓意

正月十五有什么忌讳吗

正月十五偷青是什么意思

农历正月十五吃什么

正月十五习俗有什么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由来及寓意

隋代时,隋炀帝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灯会,在宫门搭起绵亘八里的灯棚、戏台,表演者3万人,奏乐者1.8万人,观者不计其数。灯会通宵达旦。隋炀帝还亲自写作观灯诗:“灯树干光照,花焰七枝开。”唐太宗时,放灯发展成为热闹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诗人崔液在《上元看灯诗》中写道: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端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可见,唐代放灯规模空前,万人空巷。

宋代,放灯的风气更盛。宋太祖削平群雄后,将唐代开创的元宵灯节放假3天增加为5天。他的继位者们还对观灯的市民加以鼓励和赏赐:“凡来御街观灯者,赐酒一杯。”

在灯的制作方面,有人以五色琉璃,甚至白玉制成各种奇异的灯,灯上还绘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因之,观灯者人山人海。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就极写800年前闹元宵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用花开干树描写节日的灯火,以星飞如雨来描写当空的焰火,使当年元宵节的盛况赫然夺目。丽马华车溢香,排箫声声,舞灯人欢乐起舞,笑语盈盈。尤其是词末,写灯会上情人急于幽会,四处搜寻不见踪影,可当他猛然回头,情人就在眼前的那段场景极富情趣。

明代朱元璋,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大力推行放灯,规定每逢元宵佳节,从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七落灯,连续张灯lo夜,开创了我国最长的灯节。明清以来,灯市还增加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灯市的繁盛,便使花灯的品种繁多,争奇斗胜,美不胜收。其中许多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如精妙绝伦的“走马灯”,宋代诗人曾对它作过生动的描绘:“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走马灯”的得名,是因为古时候在灯里转动的是几个纸刻的骑马将军之故。它的奇妙之处在于自动旋转,它利用自然科学道理,在灯内底轴粘放蜡烛(现代改装灯泡),蜡烛点亮后,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了空气对流,带动灯顶部的纸风车转动;同风车连接并画有各种图形的外壳也同时转动起来,映现出接连不断、互相追逐的情景,十分令人喜爱。英国李约瑟博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定,走马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发明。

如今,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动设备的应用,花灯更加新奇夺目。我国四川自贡的灯会号称“天下第一灯”。传统的工艺灯琳琅满目,令人称奇的造型灯应有尽有,如“丹凤朝阳”灯是用二三十万只蚕茧粘制而成,蚕茧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在灯光的衬托下,粒粒晶莹,如珠似玉。又如“麒麟献瑞”灯是由50万只灌满彩色液体的玻璃瓶组成的,巨大的金鼎上托一个金球,红龙与绿凤交相闪耀,高大的麒麟仰首站立在金鼎两侧,造型古朴,异彩齐放。再如“东方龙”灯是用纤薄竹丝编成的,龙腾之处的金色竹编珠由层层相套的竹编球组成,并且每层竹球都能自由转动,远远望去,灯光闪烁的金龙与金珠如镶嵌在墨蓝夜空的群星。华夏彩灯独具神韵,显示着锦绣中华美好灿烂的明天。

<<<返回目录

正月十五有什么忌讳吗

不要丢东西

如果这一天丢了东西,那么就意味着“不能照顾好自己口袋”,会导致一年遇不上好的机会。所以,古人认为,这一天出门尽量别带什么东西,这样就不怕丢东西了。

不能借出钱

古代儒家认为,朋友之间有“通财之义”,借钱是一个高尚的行为。但无论多么高尚,正月十五这一天别借钱,因为这么做,财运会被别人带走。所以,如果想借钱,那就提前一天,或推迟一天吧。

衣服不能破

如今,大家都不缺少新衣服。但问题在于,这一天衣服不能被弄破。原因是因为,这一天是天宫大帝的诞辰之日,喜庆为主,衣服弄破就不吉利了。据说,这一天衣服要是被划破了,霉运就会找上门。

不能洗头发

在古代看来,头发的“发”,就如同发财的“发”。所以,如果洗头,就可能将一年的财运给洗掉,导致洗头之人:一年存不下积蓄。

<<<返回目录

正月十五偷青是什么意思

1、据说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某些地方的小伙儿会到自己喜欢的姑娘地里偷菜。相传这可以偷来一年的好运。小伙子喜欢谁家的姑娘,就去她家的菜地偷几把她家的菜,这样,姑娘就知道有小伙子爱上她了。

2、小伙子回家把摘上几把青青的豌豆苗尖交到妈妈手里,告诉妈妈这是谁家的,妈妈也会知道儿子喜欢上谁了。不动声色的妈妈煮上一锅清香的阳春面,让儿子饱饱的吃下,期待儿子好运长青,叫的媒人去姑娘家提亲的时候一帆风顺。

3、还有说法是在南方,有正月十五之夜妇女偷摘人家青菜,可生儿子。

<<<返回目录

农历正月十五吃什么

汤圆

南汤圆,北元宵。与北方不同,南方人过元宵节是要吃汤圆的,寓意团团圆圆。汤圆的做法较元宵简单,与包饺子类似,是将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放置1小时,揪一小团面捏成片,包入馅料搓圆即可。

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不过,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将做好的馅料切成块,沾上水,放入装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滚出来的,与南方的汤圆有一定的区别。

打油茶

打油茶流行于广西、贵州、湖南等地的侗族和瑶族,也叫“吃豆茶”,凡是喜庆佳节,他们都会用油茶款待客人。油茶做法讲究,做油茶也叫打油茶。先将茶叶炒热,加入茶油、盐、生姜一起炒至冒烟,倒入清水煮沸,再用棒槌把茶叶舂碎,然后用文火焖一会儿,滤掉茶叶渣,放入葱花,油茶就算打好了。吃的时候用小碗装入爆米花、糍粑、炸花生等小吃,爱吃甜食的可加入适量白糖,然后冲入沸滚的油茶就可以了。

元宵茶

元宵茶,有些地方也叫灯茶。陕西、福建部分地区在元宵节这天有喝元宵茶的习俗。这里的“茶”并非是我们冲泡的“茶”,而是在热汤面中放入蔬菜、水果、瘦肉、虾肉、鲜鱼等,再加胡椒、茴香等调味料一起煮成“粥”样食用。

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要“偷”摘生菜,他们将生菜与糕饼拌在一起煮熟了吃,是吉祥菜的代表。因为“生菜”和“生财”谐音,寓意富贵吉祥。

油茶面

油茶面,也叫炒面,是陕西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小吃,也是元宵节必备传统食品之一。是将生面粉炒熟后加入牛油,再放入其他配料做成糊状食用。

油锤

油锤也是元宵节的应景食品,最早记载于宋朝的《太平广记》,其实就是现在的炸元宵。

红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正月十五喜欢吃枣糕,寓意吉祥。枣糕是满汉全席十大糕点之一,它还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主要是用红枣、蜂蜜、红糖和面粉制作而成的,带有浓浓的红枣香味,特别好吃。

面条

民间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说法。除了吃汤圆、元宵外,江北地区在元宵节这天要吃面条,寓意福气绵绵不断。

糟羹

浙江台州、临海不是正月十五过元宵,而是十四,他们元宵节也不是吃元宵,而是搅糟羹吃。糟羹,又叫山粉糊,是用米粉、薯粉或者藕粉做主料调制成的,有咸、甜两种口味。

<<<返回目录

正月十五习俗有什么

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大致过程是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节“走百病”求安康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返回目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