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优秀公开课说课稿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优秀公开课说课稿5篇

欢乐将指引你在人生正确方向里寻找自己的错误,寻找自己人生的正确目标,并执着的走下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公开课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公开课说课稿

优秀公开课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称赞》这课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新事,小刺猬和小獾猪相处的多么融洽,多么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时的生活农作中,我们都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经常也有这样的觉得,加班加点的拼命农作,能得到领导或者同事的一句称赞,也就满足了。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要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难点:知道小刺猬是怎样发现小獾的优点,从而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瞅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开作学习局面。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开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谈话。

猎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学生的猎奇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我们依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刺猬”、“小獾”,有机地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看看相互饱励与称赞会有什么什么神奇的作用,这样导入符开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激趣、稳固识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闭注学生的集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猎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课上通过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稳固了生字词。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优秀公开课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人教社五年制教材第十册的第16课《匆匆》。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学生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积累语言。

3、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4、学习本课生字词

二、教法和学法

“教师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去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积极的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互帮互学,实现生本对话,“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写,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释题质疑

揭题板书后,首先由学生简要介绍朱自清,了解作者的大致情况,然后向学生发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学情,巧妙的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读通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讨论,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通文章。

(三)、细读读懂

好文章要三读,即“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瑰丽,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因此,这一环节,围绕“读”展开,结合情景创设,学法选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读后悟情。

1、在MTV中赏读课文

把学生带入如诗入画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自由选择学文方式细读读懂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边读边思考,或不动笔墨不读书,或感情朗读,或默读等方式细细研读文章,悟出道理。

3、合作交流生生对话

在学生细细读书的基础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心中有话要说,营造一方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一吐为快,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4、自主汇报思维碰撞指导朗读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评价中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并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为美读打好基础。

(四)、品读读美

1、自由组合感情朗读

读中悟情后还应再读,在读中走个来回。“读中悟,悟后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配乐朗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独诵,或领读,或齐读,或表演等,把作者的感情与自己相融合,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学生评价与教师的鼓励性评价。

(五)、升华体会

营造课堂上的空白,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时间的飞逝,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悟,谈出自己的感想,拉近时空的距离,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要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体会到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提出新的探究性问题:“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小组合作补充启迪

(三)、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为学生的运用语言奠定基础,在以学定教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启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说训练,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流逝,既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甚至能够背诵。“读”是研究的过程,“诵”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五)、拓宽延伸练笔尝试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积淀了不少的名言、警句、诗词,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时间的流逝也一定有了自己的感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名言、诗歌、散文等),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厚集薄发,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六)、课下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优秀公开课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读经”(又称“经典诵读”、“中西文化导读”或“古诗文诵读”)是积极从事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于1994年在台湾发起的教育运动,旨在倡导利用13岁以前的人生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以夯实文化修养基础,健全儿童的人格、道德和智慧,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小学课堂里美读诵读经典,无疑是达成以上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第一次走进我们四年级组的语文课堂,本丛书每一分册设计6—8个单元,每个单元设计一个“单元导读”板块,一个“古典诗词专题诵读”板块和一个“一个国学经典诵读(即笠翁対韵两则)”板块。在本学期的尝试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这门学科,对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的学习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说明他们是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古人将学习民族经典的方法分为四大类:目治,口治,心治,手治。目治就是动眼阅书看字;口治就是张口出声朗诵经典;心治就是动心印心而心领神会;手治就是动手书写抄录经典文字。经典诵读中的书声朗朗而入耳,清泉潺潺而出心,通过动口而达到动心的宝贵方法,是学习和掌握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对于古诗教学,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位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但是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读”,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重难点所在。

为了拓宽学生的积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夜月诗》的理解,我采用“学一首,串一组,联一个主题”的教学设计,以“"我会讲、我会背、我会赏、我会唱”四个方面为学习目标展开教学。

二、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试着有阶梯、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诵读:从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到自悟自得、熟读古诗,或适度讲解、诵读体会,或音乐渲染、展开想像、悟意明理,以及适当延伸、拓展诵读等,努力让孩子们读来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免受死记硬背的苦恼。虽说“不求甚解”也是诵读的理念之一,但是学生朗读如果只能在重音、节奏、停顿、语调等上面下功夫,充其量只能是表演性的朗读,而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因此,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引导学生做到情有所悟,理有所悟。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想象,体悟,化静态的文字为生动的画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教学《夜坐》这一内容,我就引导学生对照注解,想象: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想象思考,眼前仿佛出现了触手可及的画面,这样让学生在品读中想像,在想像中体会,让他们深深体会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襟与抱负。

还譬如,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意境后,我再让学生自主品读,目的是让孩子们充分享受自我创造的美。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只有在对自己所表示的东西怀着深情的时候,你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它。”学生通过前面的节奏读,想像读,对韵文的理解及意境已心驰神往,可谓声未至而神已往,他们迫切地要把自己的体味到的感受读出来。这是又一次感悟语言的过程,是朗读的升华。因此,这里放手让学生自主品读、玩赏,可以让孩子们充分享受自我创造的美。

三、说教后反思

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说:“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是一个文化大国。”是的,中国文化,像一条河,源远流长;似一棵树,根深叶茂。它铸造了民族灵魂,哺育了华夏儿女。而《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背诵“优秀诗文”,“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使我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代老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虽然备课的过程是艰辛而郁闷的,但在内心深处我仍然感谢在全国29个省市刮起的这股经典诵读之风,感谢学校语文教研组,为我们市一小的全体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研讨“读经”的平台。今天我的授课完全是“抛砖”,目的是在于“引玉”,授课过程中的愚钝稚拙,还请大家海涵!

最后,特别感谢在备课、试教过程中给予我鼎力帮助和大力支持的所有领导、老师们,谢谢大家!

优秀公开课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大班的幼儿活泼好动,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一把沙、一块砖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手中的宝,可以乐不思索的上半天。《纲要》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选择了“布条”作为教学内容既符合现实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本次活动中我将语言与艺术结合起来,让幼儿围绕布条在联想中大胆表述,在音乐声中大胆进行身体动作创编。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发展情况,我确立了情感、能力、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目标:

1.欣赏布条的不同姿态,感知线条的变化与美丽,对线条进行联想并大胆表述。

2.能运用图谱记录彩带舞动的轨迹,并根据记录进行身体动作创编,体验自由表现的快乐。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根据活动目标的定位,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对线条进行联想并大胆表述”。活动难点为:“进行身体动作创编”。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并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各种布条,音乐、场地,记号笔、图画纸若干,《采茶》音乐。

知识经验准备是:幼儿已认识过布条。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活动中我将运用启发提问法、观察法、演示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个领域中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的教学;在最后环节中感受音乐、跳舞的快乐等等。

(二)学法

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游戏法、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等来获得知识经验。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让幼儿全身心的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提供了自由展现的空间。

六、说教学程序

一、出示彩带,引导幼儿观察、想象并表述

二、引导幼儿尝试用图标记录线条,并根据线条进行身体动作的创编

1.引导幼儿记录自己喜欢的线条

2.展示、欣赏记录的线条。

3.教师挑选便于用身体动作表现的线条,启发幼儿进行创编。

4.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中自由表演自己创编的动作。

5.教师与幼儿协商整理创编的动作,初步形成完整的律动,并共同表演。

优秀公开课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认数的第一阶段—20以内各数认识的基础上,扩展到认数的第二阶段—100以内各数的认识。本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教材,我认为开始的主题图,如果10只一群地出示,虽然有利于学生估数,但这样学生能很快地10只10只地数出羊群只数是100,在后面数100个物体的个数时,就会受其影响而10个10个地数,这样的数法,要在学生会逐个数数的基础上自然生成,其实,它比一个一个地数要高一个层次,数数单位由“一”变成了“十”,不利于学生把100以内的数逐个数出来,因此,我把主题图的出示放在了一个一个数物体之后。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数位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能够灵活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难点在于数数过程中整十数的链接。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教具和学具

教具:课件、小棒

学具:100根小棒。

三、说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秉承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这个环节我分为三部分来进行教学:

(一)第一次数、估数,初步感知100。

首先,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熟悉的实物素材:小棒(数量都在100)并合理地利用这些素材,有层次地进行教学:

(1)数出10个小棒,让学生看一看, 10个是这么多,然后,在数出20个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培养孩子的估计意识 。

(2)让孩子把学具袋里的所有小棒都倒出来,在估一估,学具袋里小棒的数量是多少呢?先感受20个的多少,再提出问题,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教学情境中进行思考。

(3)估一估,一捆小棒大约有多少根?

(4)估完之后,为了引导学生能用自己认为的方便、快捷的方法数数,学生把10根分成一捆进行数数,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100里面有10个十的知识点。考虑到在操作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还象以往一样,数出一大堆,影响对知识的理解,这里要特别强调小组间的合作与互助,而且在学生汇报时要进行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再次数,理解数的组成

教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以及数的组成这两个知识点,安排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教材的安排有点重复,故在教学中将这两个内容安排到一个环节进行教学。具体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实物数出35个小棒,要求学生边摆边说出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接着摆到42,当摆到39的时候再继续问: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9个一再摆一个是多少?有几个十?四个十就是几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加深对数的组成的理解。

(2)脱离实物,手口一致,强化训练。

想一想,5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边说边用手势比划出来。从56数到63,数到59的时候,强调上述问题。通过以上两个层次让学生边操作边数数的训练,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对口令游戏。师生互说、生生互说,进行数数游戏,也可以进行数的组成的训练。组织学生做这个游戏,一方面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多媒体展示羊群情境图,先估一估有多少只羊,在强调:怎样数得快,让人一眼看出是多少只羊,强化以“十”为单位数数技巧!

四、说课后反思: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认识到数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为突破这一难度,我认为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操作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数的组成,把抽象概念化为实实在在的实物,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先采用了数数(一根一根地数,一捆一捆地数)。在数数中实实在在地感知数的存在,并在过程中感知10个一是十,十是10个一, 10个十是一百,100里有10个十。再让学生拿一拿35根(3捆又5根),先拿3捆(3个十),再拿5根(5个一)。最后让学生认识数的组成,说一说某个两位数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这些环节都符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因为有实物可数,可拿,可摆,在实物操作中既培养动手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整节课下来,感觉第一前面数数部分的时间还可以压缩一点,少用3—5分钟,后面的操作环节多一点指导,也可以少一些时间,两大环节节约的时间刚好可以成为巩固练习的时间,这样课就相对饱满和完整了。二是满十进一这个数学术语没有呈现,这个数学思想不够明朗。三是太关注的就是自己的后续教学要呈现的结果,而忽略了对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那部分学生的操作方法指导。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