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归去来兮辞教案5篇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23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篇1)
教学设想:
美国的格兰特·威金斯认为:课堂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预期结果开始思考教学。换句话说,大多数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教师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其实我们首先要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之前了解学情,而学生启动模式下的阅读课堂就是在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的基础上,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重点具体落实,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我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基于学情的。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学课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有质疑的地方,由小组长挑选2个有代表性问题在组内组织讨论并用PPT记录达成的共识,做好交流准备。我的课堂启动也是在快速梳理文本后由学生的问题开启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骈散结合表达情感的方式。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和改写活动,增强学生语言审美情趣。
2、通过讨论探究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情感,增强学生思维品质。
情感目标
1、理解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原因及其受儒家、道家影响的复杂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问路”的实质内涵以及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
难点:理解陶渊明思想产生的复杂原因以及辩证看待其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改写、讨论
教学过程:
一、梳理与感知
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名字叫《归去来》,是《神雕侠侣》主题曲,电视剧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归隐,退出江湖。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作者陶渊明最后也选择了什么?
生:归隐
师:我们来看看文本写了什么?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为何归?归向哪?归心何如?
明确:归去原因(见第一段“质性自然,深愧平生之志”)
归向:家、田园
归心何如:急切、喜悦、后悔、自责、厌恶官场,
二、问题呈现、分享交流
(一)教师PPT呈现学生系列问题并加以表扬,请三个小组长上台交流本组对问题达成的共识。
第一组问题
问题1:作者辞官仅仅是因为热爱田园么?
达成的共识:不仅仅是因为热爱田园,也因为他的志向并不在做官,做官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罢了,而且当时的社会是动荡不安,做官的也很难啊,而对于作者来说,与其在人心叵测的官场里博弈,倒不如早早回到他所牵挂的家,他的家不仅仅是逃避官场的地方,更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灵魂寄托。
问题2: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何种志向?
早已厌恶官场,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回归自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天命为乐,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逍遥快活的洒脱情怀,与自然界的万物为友,将自己置身天地,潇洒一生。
第二组问题
问题1:作者身心痛苦为何还要希望任职一年?
达成的共识:
1、作者家境贫穷,以至于无法维持生活所需,更何况还有很多孩子需要抚养,迫不得已之下才选择做官。
2、作者做官本质上是为了生计,一年时间虽然无法实现远大抱负,但足以让他维持之后的一段生活,又由于地方官吏爱惜人才,所以作者对于做官还有一丝念想,所以再做官一年,也是他对自己为官的最后期许。
问题2:作者既心心念念想要回家,为何却不记得回家的路,又为何恨晨光之熹微?
达成的共识:
1、作者久不归家,对家附近的事物已经有些生疏,家乡的景物已然与过去不同。
2、“恨”是遗憾之意。作者遗憾天不亮,不能观赏回家沿途中的风景,反衬作者归家心中喜悦,但这雾茫茫而阴沉,却不应其内心的喜悦之情,所以略显遗憾。
3、作者做官地方离家仅100里,但却陷入迷途之中,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急切之情,以至于迷失了方向。
第三组问题
问题1:既然作者思乡如此,怀念家乡闲适安稳的生活,且离家不过八十余日,为何归家途中要向路人问路?这个”路“是否还有别的意义?
达成的共识:大家认为这个路不仅仅只是归家的路,还有陶渊明对人生的追求之路。
这个问路同时也是一种人生之路迷茫,渐循以索明途的讷问。几乎有种近乡情怯不敢靠近的的慌张与彷徨。情何怯处——
一是为官无所成,本想为官以“生生”却八十余日而归,违背了家人对他寄托的初望。
二是有违平生志,志不在此,强扭的瓜不甜。
陶渊明不断向行人问路,从某方面来说也许是他找回了自己的心之所向,找到了他真正归属的心灵家园。
问题2:对于全序最后一句话同学们观点不一,有的认为陶渊明是避世的消极悲观,有的认为他是洒脱的乐天开阔。那么哪一种情绪体现得更多呢,陶渊明归隐的情感有哪些?
达成的共识:最后我们回忆了初中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等一系列文章,又迁移到另外很多读过的诗词中,有过归隐的欲望的诗人很多,如李白、苏轼等人。不过陶渊明践行的比较彻底。
古代文人志士都有很普遍的一个特点就是渴望蟾宫折桂,致仕有效。很多人在官场浸淫,文人的玲珑筋骨被玷污,傲立气节被扭曲。他们保持自己的鲜活特性和独立人格实在太困难,像太白先生这样”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千百年才出一个而已。
“好男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襟怀千秋的夙愿,是万代难平的期冀。我们相信陶渊明并没有失去这种信仰和斗志,他心中的热流包藏着苦痛,但也揉进了看似恬淡平和的归隐。
“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二)教师肯定学生分享的成果并指出没有在言语形式提问的不足。
三、言语实践,感受表达
1、追问思考:作者在写归家路途中以及到达精神家园后愉悦心情时,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叠词,如“舟遥遥”“风飘飘”,
短句,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有酒盈樽”
押韵,如第三段的四字句押“en”韵。
2、改写:用三字或四字短句选择一处改写,要求与原文情感一致,注意押韵:
(1)“引壶觞以自酌,时矫首而遐观。”
(2)“悦亲戚之情话,泉涓涓而始流”。
(a)请一学生上黑板写,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b)学生朗读学生改写的文字并与原文比较效果差异。(板书: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四、提供背景支架,再论归隐情怀
(一)再讨论:陶渊明归隐情怀积极还是消极?教师提供东晋末期战乱和玄学(道家)流行的背景以及陶渊明的家世。
达成共识:
积极的:
①儒家倡导“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东晋末期军阀混战、官场黑暗。这样的时代陶潜选择归隐是生存的智慧;
②受庄子等道家思想影响。道家提倡“遵循自然规律而生活”,面对社会的纷乱,道家要告诉我们的是,该如何游刃有余地安身立命。他遵从内心的选择,是人的一种质朴清澈,真实率性。
消极的:
①从社会角度来说,人总是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官场黑暗他选择弃官,这是缺少担当、消极避世的表现
②从家庭角度说,他要养家糊口,不会种地的他经济上没有太多来源,缺少家庭责任感。
(二)教师小结:看问题,要学会理性审辩的思维。(板书:归隐:积极/消极)
五、提升认识皈依精神
1、周国平的看法: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周国平
2、推荐书目:宋杰鹏《我心悠悠》董雁《诗说中国明月松间》
六、教师小结
追求精神明亮我们永远在路上。陶渊明用他的率性、洒脱,活成了所有人最想要的样子:不为金钱名利而活,只为取悦自己而活。他活成了无数人心中的明灯,当世人纷纷成为名利的奴隶时,陶渊明却不留恋、不争抢,只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让世人心生向往。
板书:归家、田园精神家园
言语形式:叠词、短句、押韵(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原因:儒家、道家
教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让学生课前做了大量的预习,学生也提出了许多问题。经过整合并结合本课教学重点,我补充了言语形式的问题,把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为问题来自学生,所以讨论和交流环节学生参与度高,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但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似乎可以再调整。当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发现“归隐情怀积极还是消极”的问题讨论不深入、不辩证时,是暂时放一放跳到言语形式的发现上还是继续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再讨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备课时想到按照这样的顺序似乎更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的思维,但我觉得还是让学生懂得“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之后再来讨论思想情感可能学生思考得更为全面、深入,这似乎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也自然地过渡到对陶渊明归隐情怀的深度挖掘上。
2023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幻灯片 。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2、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检查课文预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复驾言兮焉求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4、悦亲戚之情话
5、乐 琴 书以消忧6、或棹孤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审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
4、聊乘化以归尽
三、研习课文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 ; 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 ; 抒怀言志
(一)、读解课文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
明确: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世与愿违——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岁暮年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人生无常——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乐天知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2、“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四、总结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五、布置作业
(一)作文训练
将《归去来兮辞》改写为记叙文。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2023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 鄙弃官场
自悔 蔑视权贵
归 辞官归田 自觉 向往田园
去 自醒
来 隐士情怀
兮 归家途中 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
辞 愉快生活 抵家欣喜 固穷守节 厌恶官场
到家闲适 躬耕田园 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2023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的:
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2、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板书文题)
二、了解作都及解题
1、学生读注解① ,明确虽要识记的内容。学生读印发资料,详细了解陶渊明的追求及情感。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 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吏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 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确实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
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2、【题解】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韵。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何则?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23]。
▲ 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明确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注释:[1]幼稚:指孩童。[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4]术:方法。[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6]脱然:犹言豁然。有怀:有做官的念头。[7]靡途:没有门路。[8]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9]诸侯:指州郡长官。[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11]风波:指军阀混战。[12]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13]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语本《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人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14]质性:本性。[15]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6]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7]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18]一稔(rěn忍):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19]敛裳:收拾行装。[20]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21]骏奔:急着前去奔丧。[22]仲秋:农历八月。[23]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译文: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三、诵读及整体把握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
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六字句:按三拍读, 3、3顿或1、2、1、2顿。如“舟遥遥/以/轻甩,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三字句2、1顿;五字句2、3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二)教师范读一遍。提醒注意听语顿的特点。
(三)学生诵读
1、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2、二读——概括地读,明确韵脚,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第1段押ui 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 / ui 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 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说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 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概。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 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情神自由。
3、三读——理清线索,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辞归——归途——归舍——归园——归田——归心
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四、具体赏析,体会感情:
1、诵读第1段,思考: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明确: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形”,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结合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2、诵读第2段,思考:作者辞官回乡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2023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己,不会强迫自己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己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己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己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己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思考题]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答案:“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二、如何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自读点拨”)
三、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这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答案: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我以为这样来体会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