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2、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学重点:
习作训练。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谈话导人。
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二、创设情境。出示话题:
1、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2、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 3、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三、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2、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2、师生评议,要点:
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
c.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
3、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4、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五、各自习作。
1、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2、誊写习作。
六、习作讲评。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
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3、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4、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5、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6、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7、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写作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书面表达。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作文过程中,学生常常觉得没话说,没有表达的也有不少学生占有了材料,心中好像也有话要说,却陷入一种不知怎么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尴尬境地。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语言、词汇积累得太少,这就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加以生动化和形象化,以培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观察和分析的基本素质。而要使学生通过文字,写出对人或事物神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这需要执教者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本课以话说“母爱”贯彻始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本课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用歌声拨动学生情感之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
二、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本课中,教师充满激情的话语,传递着教师真挚的情感,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会,诱发学生对作文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思维,兴味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中。
三、思想情感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在作文中,思想情感与语言文字一个个聚焦点的整体联系,才构成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有机结合的有血有肉的鲜活文章,才使得我们面对的文中景物是那么活现,人物是那么活脱,情感是那么真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抓住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聚焦点引导探究,促使对语言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深切领悟,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水乳交融。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抒发情感,这既是语言训练的重要方法,又是情感熏陶的有效手段。本课中执教者以“排比句”句式语言学习与情感实践的结合点,由句式学习延伸开去,指导写作实践,达到了语言运用与情感熏陶的较好结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和12个二类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理解高尚的真正意义,懂得以诚待人,帮助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难点:
能理解卡罗纳高尚的行为表现在哪里,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提前安排学生阅读《爱的教育》。
教学时数:
两课时
基础知识:
耽:延误、延迟。
耽误耽搁
厉:①严格。②严肃、厉害。③猛烈。
厉害厉声凄厉严厉变本加厉
腹:①即肚子,躯干的一部分,在胸下面。②指内心。③指地区中心部分。
腹部腹地心腹空腹
抄:①誊写,照原文写。②搜查并没收。③走简捷洁的路。抄录抄袭抄写
扰:①扰乱、打扰。②混乱。③感谢别人款待时说的客气话。扰民纷扰干扰
卑:①低下。②表示谦恭。③低劣、下流。
卑鄙卑贱卑微自卑
耻:羞愧、羞辱。耻辱耻笑可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梳理课文脉络,学习生字。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阅读过《爱的教育》吗?对于这部书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全书共10卷,每卷10个故事。通过一个小学生用日记的形式叙述了小学生在一年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二、初步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
发生:老师还没来,教室不比较乱,同学们拿科罗西取笑。
经过:科罗西用墨水瓶砸弗朗蒂,不巧砸在老师身上。老师调查此事,卡罗纳想为科罗西承担责任。老师继续调查,查出了真相。
结果:老师宽恕了他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人物形象。
一、指名读课文,认真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找出课题“高尚的行为”指什么行为,在文中找出对这种行为进行直接描写的句子。“见没人答话……”
三、找出故事的起因。说一说科罗西为什么要用墨水瓶砸弗朗蒂?同学们是怎样嘲笑他的,你怎样看同学们的做法?
四、在这种情况下,卡罗纳除了承担责任,还做了些什么?想象一下他可能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五、你怎样理解卡罗纳德行为是高尚的',为什么?
六、总体把握内容,试着复述课文。
积累:
亚米契斯(1846——1908),意大利作家,1886年出版了《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这部作品以一个小学生恩利科的名义,通过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很多小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亚米契斯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等人类美好的情感。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3】
设计理念:
以“火攻”为切入口,以说“计策”为主手段,引领学生关注琢磨课文语言,于语言的体会中感受人物的智慧,故事的魅力,表达的方式,从中激发学生阅读历史类故事的趣味.
教学目标:
1、通过就词解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通过概括文意、概说计策,学会简练复述文本的方法.
3、通过重点语句的体会,感受三国人物的鲜活形象,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4、通过深层质疑,引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程预设:
一、揭题导入(包括课前)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2.谈三国故事(重在学情的了解,便于学习的调整)
3.引《赤壁之战》
解赤壁: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山险峻而又雄伟,临江是拔空昂立的崖头,犹如战马扬蹄,踏破万顷烟波,石壁西侧镌刻着的“赤壁”二字,相传为东吴大将周瑜所书,力盖千钧.
说题意:
(要求说得清楚简要)
二、初读感知
1.放声读文,了解大意.
2.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重在不懂的字词;不太常见的词句.)
反馈:
1.字词:顺学字词
划词,读词,有没有不懂的?
调兵遣将(遣的字形?谁?驻)丢盔弃甲(谁?逃)
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
不计其数
无心应战
率领抵挡计策缆绳
(在于培养学生灵活理解词语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字典、参考的等现成的答案.)
2.内容
自由概括;
围绕标题概括;
围绕标题完整概括.
(培养学生概括说话的能力.)
三、深究火攻
1.为什么火攻是个好主意?(以此带动全文的'学习)
自由发表
黄盖的话:
读好黄盖的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胸有成竹地
诚心诚意地
恭恭敬敬地
得意洋洋地?
读懂黄盖的话:黄盖的话道理何在?
为什么相持没好处?
只要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
联系前文
2.赤壁之战火攻打败曹操,还有一步很重要的是什么?
黄盖的假降信
说东吴兵少……说后面为什么没用冒号?
黄盖会怎么说?
3.黄盖的计策:说了一遍?非常满意——妙计!
黄盖会怎么说?
说清要点.
自由准备:
做上记号:哪些地方必须说清楚的?
自由练说:
同桌互说:一说一听,提出意见.(分角色)
推荐示范
集体评议:清楚,简练
4.计策妙不妙?析原因,探性格.
读文中语句,验证体会.
为什么3万打败了80万?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黄盖的足智多谋
曹操的狂妄自大、骄傲心态
5.为什么不写清妙计?只用了四个字:说了一遍?
写法:不重复、留下悬念,激发兴趣.小说作者罗贯中
(以上各环节重在于文中相应语句的体会,朗读、感受,使学生具体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在说的过程中带动文本重点语段的学习,同时达成单元复述的重点训练.)
四、课外拓展
其实文中有好多问题的?
文中省略了很多情节.
课外阅读
故事交流
说故事
谈人物
背古诗
谚语、歇后语等等.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准备:
卡片、课件、《我的中国心》歌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欣赏梅花,学生吟诵咏梅的诗句。
2、过渡: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家陈慧瑛常常会想起了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并由此勾起了她一连串的回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
2、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细读第三段,领会爱梅之情。
1、在作者的记忆中,外祖父是一个爱梅的人,你能从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
2、自学体会,动手圈画。
3、读句交流,谈理解。
4、重点引导第二件事:从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对外祖父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体会对梅花的爱。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品读重点段,体会爱国情结。
1、过渡: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2、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那段话,互相交流、讨论。
(1)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
(3)全班交流:
a、梅花的精神(不畏严寒、坚贞不屈);
b、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
c、保存墨梅图激励自己保持民族气节。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外祖父对梅花,对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敬佩。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3)齐读。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1、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
2、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
3、内容扩展,从哪些地方你也能体会外祖父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自由交流。
4、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
5、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学会多音字“嚼”。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读书的林海音。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咀嚼慢慢地嚼倒嚼
(2)交流:板书:学咀嚼谈铃铛想剪毛问去处
2、读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写的都是关于骆驼的事,看起来写的事情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骆驼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借助骆驼队来表现自己童年的生活。)
3、再读课文,觉得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悟童年。
1、看图,说说这是作者童年时看到的哪个情景?(看骆驼咀嚼)请找到这一段,大声地读一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这一段,谈谈读了这段后的印象。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看东西看呆的时候呢?你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神情吗?一个“呆”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再指名读这句话。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个排比句让我们感觉骆驼的脸真的很丑,它的牙真的很长,它的态度真的很安静。师朗读,读出对骆驼的厌恶之情,说说,这样读对不对?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指名读,从朗读中,我们不但感觉到了骆驼是在慢慢地嚼,还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像骆驼一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慢慢地体会,这也叫咀嚼。让我们也像骆驼一样咀嚼一下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句朗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作者观察仔细,写得条理清楚,读起来显得格外自然、亲切,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应做到这样。
4、齐读这段话。背一背。
5、同学们,这是发生在作者五岁时的事情。请你想一想,当她长大时,还会不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呢?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回忆了哪几个片断?背背第四自然段。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童年过去了,但童年时的一个个画面却在作者的脑海中经常浮现。我们来看其他三个片断,请你仔细咀嚼,再在书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读后交流:你觉得哪儿有趣?预设:
(1)谈铃铛
A、“充满”让我们体会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特别好奇。
B、读这个片断,说说这对话与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分角色说说爸爸和我对驼铃不同的想法。
C、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D、爸爸当时听了我的想法,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你知道,爸爸在笑什么?
E、回顾“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剪毛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
(3)问去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再忆往事,体会真情。
1、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身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自己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交流:说说你在写这段文字时,当时的心情。(体会淡淡的感伤及深深的怀念。)
4、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5、1990年,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重回北京,时间已经过去了42年,
当她看到北京的一切时,她又会想起什么呢?(冬阳童年骆驼队)是的,这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头,此时此景,怎能不让她怀念?怎能不让她感伤?让我们一起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感情细腻、真挚的现代诗。本诗以一位母亲的口吻,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戴上故乡的斗笠,表达了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尤以诗句“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回旋反复吟咏,奈人寻味。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笠”,正确规范地书写“笠、戴、蘑、菇、袭、熄”,自主积累“我的词语库”。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艺,感悟诗中浓浓的乡情,暖暖的母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读文,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意,感受母爱。
激发学生感激母亲、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文本感受母爱,从生活的点滴体验亲情的无处不在及伟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词。
2.配乐朗读课文。
3.谈读文的感受——母爱。
二.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1.组织自学。
2.汇报自学。
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读中感悟:
a.你觉得“编进的鸟鸣”会有怎样的声音?读到这里你的脑海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b.“故乡的声音”会是怎样的?诗句让你想起了怎样的情景?
c.在你心中“明月”、“不熄的灯”可以干什么?有何作用?(带来光明、温暖、信心、勇气等允许学生畅谈,引导学生感受孩子是母亲的希望,其中渗透着浓浓的母爱。)
d.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诗节。
3.借助课文结构图师生合作背诵诗歌。
三.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1.讨论:本诗为什么以“斗笠”为题?(一物寄情深)
2.说一说:生活中哪件事物令你想起浓浓的亲情?
(每天的营养早餐、整洁舒适的卧室、凝聚爱心的药丸、温暖贴心的毛衣……)
3.齐读《游子吟》交流: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
(感受母爱,感谢母亲,激发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
四.实践作业。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搜集阅读有关亲情的文章、诗歌。
(推荐:《同步阅读》之《慈母情深》、《我的母亲》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选一个体现母子情的事物,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自创诗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7】
生活是一本书,是一本有着丰厚知识的书。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太过关注书本学习而忽视了对生活的观照。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需要我们细致地体会。凡是,善于阅读生活这本书的人肯定是一位智慧满怀的人。本组课文就是为了吸引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生活智慧的人。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这四篇课文,虽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但含义深刻,学生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好在每篇课文,特别是两篇精读课文,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我们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除课文之外,本组教材还在“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中安排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写结合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习作”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让自己获得启发的事(或凭借课文提供的漫画故事),以及给自己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名言警句,联系具体事例,写清事情的经过和从中受到的启示;“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既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本组课文的重点语句,又补充提供了富有警戒意义的名言佳句,为学生积累感悟进一步打开了思路,丰富了材料。
教材文本解读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课文回忆了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事情按发展过程记叙的: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课文最后一部分一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这些句子内涵丰富,承载着思想和人文内容,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文章从“我”回忆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入;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学生把二、三两段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图一幅,画的是在一个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后院茅亭里过花生节的情景。桌上摆满了花生做的各种食品,难得回来的父亲正在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着什么。从画面上看,作者“我”还很小,只有七八岁,可父亲关于花生的一番评议,却深深印在了他们姐弟们的心里。由此,再次印证了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积极的教育的重要。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珍珠鸟》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 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第一件事,是为刚来家的小鸟,安排了一个安全的住处。虽然朋友把珍珠鸟送来时,它们已经有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但作者仍然精心为它们重新布置了一个幽静的居室,使小鸟能在温馨和谐中开始新的生活。第二件事,是珍珠鸟做爸爸妈妈了,作者决不去惊动它们,每天精心为小鸟一家添食加水,让让鸟妈妈和小鸟们无忧无虑地生活。
课文后半部分,生动地记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在这一部分的叙述过程中,文章三次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第一次:出现在写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时;第二次:是在写小珍珠鸟跑到稿纸上,围着作者的笔尖蹦来蹦去的发出“嚓嚓”的响声的时候,作者说他“不动声色地写,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最后一次出现在小鸟在作者的肩头睡觉时,作者惊喜地发现“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而且“睡得好熟”。小鸟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这种人鸟之间的真情,深深感动了作者,于是,作者于笔尖流泻下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我们从中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像一潭清泉,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应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学情分析
1.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初步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步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
2.学生已经有了十来年的人生阅历,他们对生活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看法。要让他们全盘接受作者对生活的思考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作者的思考肯定是在他所在的时代与境遇下的,比如《落花生》一文,许地山提出了一种朴素为人的观念,但是,学生却认为现代社会人各有各的活法。所以,作者的思考只能是一个引子,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引导学生对他眼下的生活进行思考。
3.同时,因为这四篇课文的意蕴比较深刻,要注意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所以,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会感觉到一定的困难,特别文章所讲述的一些道理因为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的存在,所以显得更加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如果想完全理解这几篇课文内在的道理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来理解。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写、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6.能够讲清楚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件事情。
7.根据漫画编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漫画的含义。
整体构思及设计
这四篇文章分别从道德实践、成功方略、为人处事、人与自然这四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只有将课文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使每一篇课文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每篇课文组合成一个集中的影响力模块。本组整体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以话题为引,将文本教学纳入话题的讨论的情境中。
通过这组课文的教学,我认为本组课文主要带给孩子的是一种“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种理念。因此,我觉得,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以这样一个话题串起来。在学习之初,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先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发现生活的方面是很多的,他们所谈到的仅能是一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最好是和课文内涵暗合起来,当然,也要超过课文所概括的几个方面),接着,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话语来引导:同学们,我们究竟如何让我们的道德在社会现实的种种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让我们来看一个精彩的故事,让我们看看文章中的“我”和父亲有没有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将课文的学习置于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二、以阅读为窗,帮学生搭建眺望生活的平台。
其实,本组每篇课文为学生眺望生活搭建了一个平台。从《钓鱼的启示》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道德实践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实践成功的魅力,其实,这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话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告诉我们“条条大道通罗马”,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成功的路其实也就是走自己的路。《落花生》讲究的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生可以从中享受到许地山那淳朴为人的思想。《珍珠鸟》给我们讲述了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和谐,与人,与社会,与自然。
因此,学习本组课文就像在某个地方参观。只不过,这是生活的参观,是精神的游历。每篇课文就像一个展厅,有自己的主题,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教师将学生带入每个展厅,引导学生在这个场景里驻足、谈论,最后栽着沉甸的收获转入下一个展厅。想必,学生肯定会沉醉在着如旅游般的语文学习之中的。
因为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深刻的道理用书上的原话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记住。
三、走出书本为旨归,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
生活是需要我们体验的,学生所学到的这样一些生活的道理不一定能够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课文中时刻注意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钓鱼的启示》一文课后作业第三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知识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编者在这里强调了生活实际。又如《落花生》一课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看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编者在这里强调的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什么。本组的口语交际也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一件事情讲讲事情的经过,讲讲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本组的习作虽然是漫画的形式,但是,漫画的内容却是日常生活小事,可见,教材的编写始终在围绕着生活这样一个主题。
下面,我将《钓鱼的启示》一文的两课时完整的教学设计呈现在此,以求更好地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整体教学的理念。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上堂课我们一起讨论了“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个话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詹姆斯?兰费蒂斯讲述的故事,故事原来的题目叫做《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2.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1、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三、揭题质疑,梳理课文。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读课文后的理解。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1.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真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 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 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3.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4.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二、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教学资源
只有善于向生活学习的人才会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在本组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渐渐把生活的美丽与丰饶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好奇,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意趣。所以,本组课文只是给学生采撷了生活的几片叶子让学生欣赏,这些还不足以概括生活的林林总总。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开发关于本组的教学资源。现建议如下:
一、编撰生活美文的辅助读本。
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每人找一篇描写生活感悟的美文,然后经过筛选,选出二十篇左右的生活美文,把这些生活美文编撰成一册子让学生阅读、收藏。
当然,当学生在进行本组口语交际后,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生活小感悟也编撰在生活美文里面,让学生一起分享。
二、开展传递格言小背篓活动。
教师可以在黑板报上开设一个格言小背篓,每天由一个同学介绍一条自己收获的生活小格言,由这位同学带领大家一起理解、背诵。这就是传递格言小背篓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肯定能够收获很多生活的道理。最后,教师可以把大家曾经记诵的格言打印发给大家留做纪念。
上面两点是我就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发关于本组教材教学资源的建议,其实,我们能够实践得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8】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全册语文教案。《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我的"常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本组教材将"我爱阅读"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与爱读书人交流读书体会;了解图书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选择不同角度说、写读书经历或访谈、辩论等;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交流读书收获和体会。
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学会一些读书的方法,把阅读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使阅读成为生命内在的需要。
1窃读记
教学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发学生阅读乐趣。]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教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全册语文教案》。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
是怎么窃读的?
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4.自学检测:
A.认读生字与写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目的地"的"的"读dì;"踮起脚尖"中的"踮"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zà;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还有一些字虽然笔划较多,但是形声字,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记忆。写字要认真,注意书写的习惯。)
B.体会词语的含义。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线索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你们就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4.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三.品读课文,体会走进书店的经历
1.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
2.课件演示第3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3.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表演体会。[把鲜活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想像与表演,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体验。]
4.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1)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课件演示句子)
A.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B."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2)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件演示句子)
A.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B.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联系生活说一说)
(3)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2.默读5--10自然段。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1)"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2)"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3)"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4)"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5)"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6)"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感悟写法
1.引导: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小结: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有感情读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2、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探究跌倒后应该怎么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跌倒后要勇敢地站起来,要有韧劲和毅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读诗,体会什么事物跌倒又带来了什么?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语言训练,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晚上都做什么?有看电视的吗?谁喜欢看体育节目吗?请举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关于伦敦奥运会的新闻。这个人是谁啊?同学们,刘翔怎么了?板书跌倒。刘翔跌倒以后怎么做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题目就叫《跌倒》。齐读课题。牧也:台湾诗人,十九岁时放弃学习多年的画画,改以文字创作,现有千首以上的诗作。我们来看看诗歌中的跌倒是什么意思?
二、初步朗读,感悟诗歌。
1、同学们先听老师读课文。
2、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找出不会的字词。教师领读:静谧、滋润。
3、谁能读一读这首诗?
三、创设情境,体会诗意
1、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什么事物跌倒了?又带来什么?
2、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风----美丽落叶云----滋润的雨水太阳----静谧的夜晚“静谧的夜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来欣赏一下。
3、同学们,风、云、太阳真的会跌倒吗?现在想想跌倒是什么意思?(遇到困难、挫折。)
4、想一想:谁能带着感情再读一读第一小节?谁能试着背诵一下第一小节?想一想美丽的落叶对风说什么?滋润大地的雨水对云说什么?静谧的夜晚对太阳什么?
5、过渡:看来跌倒也会有美好的一面,那我们还害怕跌倒吗?(不怕)如果跌到了,我们要怎样?板书: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好,和老师一起读第二小节!分别指名读第二小节。能把站起来读得更有力气吗?
6、下面同学们讨论一下:最美丽的姿势指什么?(乐观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
7、如果你们遇到困难,会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吗?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出一个难题:同学们能把第二小节背诵下来吗?比一比谁背得快?是呀!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跌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什么?(不站起来、畏惧、退缩、不前进。)
8、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面对这次挫折的'?(同学们,我也想说说自己曾经遇到过的挫折,可以吗?记得十多年以前,我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既看不懂学生的手语,也听不清学生说什么,学生们也不明白我的意思。当时我难过极了,真想放弃老师这个工作,但是我一想到我的父母为了供我上学那么辛苦的赚钱,我怎能忍心放弃呢,于是我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坚持!同学们,最后我成功没有?对了,我成功了,因为我的努力,我今天才有机会站在这个讲台上!)同学们谁能说说自己遇到过的困难,你是怎样面对的?
9、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就是在一次次的跌倒中才获得成长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在跌倒时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交流自身爱看的有关毛爷爷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空虚、表达流利.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这段时间里,俺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爷爷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爷爷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同学交流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分组交流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俺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也可以讲述自身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以下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
a.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b.讲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身的感想.
c.认真听他人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全班交流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空虚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拓展交流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假如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俺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习作
提炼写作方法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开国大典》中,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运用写作方法
◆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局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a.师生一起回忆印象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同学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
b.要将局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可以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以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a.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b.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进行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 读准多音字“血”、“着”等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多元解读父与子的“了不起”,抓住父亲的“挖”和儿子的“让”来体会。
3、 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文本中高于爱的亲情教育带来的影响。
4、 学会用比较,想象,练习,质疑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解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
2、 难点是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地震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配乐旁白:地震,一个令人沉痛的字眼,它使一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有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然而,这种不幸却降临在了1994年的美国落杉矶。出示课文第一节(师读)
2、 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3、 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
1、学生自读课文
自由地朗读课文,读读了课文后想想: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检查字词
阿曼达 砸着 血迹
3、引出中心句: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精读
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父亲的了不起,用“——”划出儿子的了不起。
(一)父亲的“挖”
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
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
⑵ 挖了多久?(38小时)
⑵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
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
策略:比较,感受父亲挖的漫长(写法上:细节描写)
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
__句子比较: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样改,你觉得怎样?说说你的理解。
(感受文本在表达上的细节描写,每一段挖的过程,都让人感觉漫长,感受父亲漫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__朗读指导:读出时间的漫长,语调轻缓深沉。
板块二:痛苦的38小时
策略:想象,感受父亲挖的艰辛(写法上:略写了人物心理)
解读人物身体和心灵双重痛苦
__理解词语:衣服破烂不堪,双眼布满血丝,到处都是血迹
__配乐,想象说话:
父亲徒手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8小时的时候,父亲的手臂被玻璃划出个大口子,鲜血顿时涌了出来,他_______________
挖到12小时的时候,强烈的疲劳占据了父亲整个身体,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到24小时的时候,父亲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到36小时的时候,父亲已经体力不支倒在废墟中,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板块三:危险的38小时
策略:联系,感受父亲挖时的危险
__地震的严重性: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__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自爆和引爆)
__地震之后,还有余震,可能再次发生坍塌。
__警察劝说,说明现场不适合逗留,更别说要挖。
(指导朗读消防队长和警察的话)
板块四:内心煎熬的38小时
想找到儿子,但又担心找到的是死去的孩子,还担心受伤在家的妻子,身心煎熬。
板块四:信念的38小时
策略:质疑,感受父亲挖的信念
__为什么其他的家长赶到现场,痛哭之后,便离开了呢?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爱孩子,只是略写了)
过渡:在所有家长都认为没有希望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挖到38小时的时候,从瓦砾堆底下传来孩子的`声音,课件展示。(出示ppt)
(二)儿子的“让”
1、切入点:一个“让”体现儿子的了不起
师:儿子的一个动作也不由得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你知道是什么吗?(让)
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让”呢?
2、质疑:儿子才7岁,按照我们上学的年纪来算一年级都还没上,如此年幼,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伟大的行为呢?背后支撑他做出如此行为来的力量是什么?
3、指导朗读。
(三)补充诗歌
一、写一首诗
(能写几个就几个,填完后连起来有感情读一读)
是啊,这就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四、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都在思考这对父子的行为,我们也深深的被他们伟大的行为而感动,文章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行为却不普通,他平日里对孩子的教育充满承诺和责任,在废墟中又是坚定信念找到生还的儿子,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人因信念产生爱,因爱而坚定信念。下课。
五、作业和阅读推荐
阅读推荐:《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挖 让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3.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过渡句
这节课,我们将穿越时光,走进当年的圆明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课件出示句子“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建筑宏伟”概括了哪段话的内容?“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概括了哪段话的内容?这个句子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给句子换两个关联词,使句子意思不变,作用也不变。
圆明园不仅建筑宏伟,也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二)想象宏伟的建筑,学习写法
1.理解宏伟的意思。(规模、雄壮伟大。)
(1)默读第三段,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宏伟?
(2)课件出示句子。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③数一数作者用了多少个“有”字?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建筑物种类多,数量多。
2.想象园中的'景象,引导背诵。
3.模仿写法,说话写话。
校园里,有_________的,也有的_________。不但有_________,还有_________。
(),有_________的_________,也有_________的_________。不但有_________,还有_________。
.园中的风景如此美妙,大家还能想出来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三)“最珍贵的文物”
1.课件出示句子。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2.从先秦时代、到清朝,足足有三千八百多年,那时候有多少珍贵的历史文物呀?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
3.课件出示相关文物图片。
4.当看到这些让我们目不暇接的文物珍宝时,同学们的心情怎样?指导学生用自豪的语气朗读第四段。
(四)品读毁灭,领悟表达特点,激发感情
1.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们再也看不到它的辉煌了。
2.课件出示第五段话,学生默读第五段话,在句子旁边写下心情、感受。
3.你读到哪个地方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交流对“闯入”“凡是”“统统”“实在”“任意”“销毁”等词语的理解。
4.看看侵略军犯下的罪行,我们把他们叫做“英法联军”行吗?现在请大家用朗读揭露这些强盗的无耻行径。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
(五)再读第一段,总结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宏伟的建筑还在吗?珍贵的文物还有吗?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就这样消失了,这个损失太大了。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从父母对孩子各种不同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父母对孩子各种不同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赞美诗“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说“糟糕透了”,面对父母不同的评价,我们的小巴迪由开始的高兴到了后来的伤心,那到底,小巴迪是怎么样面对这两种评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默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二、新授
1.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小巴迪最终还是承认了自己当时的那首诗的确相当的糟糕,从这个“承认”你读出了什么?
(已经认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再加上有母亲的一如既往鼓励,所以“我”还一直在写并把自己新的'文章给父亲看。)
2.这个时候父亲的态度又是什么?
(还是带着批评,却没有全盘否定,在批评中带着鼓励)。从哪可以看出来(但还不是毫无希望)这在无形中给了作者勇气。让他有再写下去的动力。
3.最终作者成功了,在他成名之后他体会到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第16、17自然段。
(1)长大后的巴迪有了巨大的成就,这个时候他体会到当初是多么的幸运!同学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他会觉得当初是多么的幸运?他幸运的是什么?幸运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母亲那作为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的爱,还有父亲那保持平衡的警告的爱。就是父母各自不同的爱,让巴迪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
(2)母亲赞美的爱给了他前进的力量,而父亲批评的爱给了他思考和反省的空间。让巴迪在面对赞美和批评的时候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也使他成功了。
(3)正是这些赞美和批评使作者谨慎的把握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同时他也体会到,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4)同学们从作者的体会中你读懂了什么?
(要谨慎的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 同时也体会到父母用各自不同的爱在鼓舞着我们。母亲赞美的爱,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而父亲的爱则是鞭策着我们做得更好,不要骄傲。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感恩父母的爱)
4.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像小巴迪一样的事情。
(在面对赞扬和批评的时候,我们要正确的对待,不能因为受到了赞扬而骄傲,毛爷爷曾说过“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不能因为赞美而停下自己的脚步;也不能因为受到了批评而失去信心,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要我们在失败面前不要气馁,要坚定信心,这样才能成功,不能因为批评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像巴迪一样,谨慎的对待我们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在这种力量中前进。)
三、练习
读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1)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2)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3)“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课后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懂得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父母的爱,也要懂得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并受到启示;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侣”的阅读习惯。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领悟作者的观点,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学习用比喻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漫谈引入,激趣导入
1、同学们,假期就要到了,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我们似乎很难作出选择到底带什么东西好。可有这样一个人,她说: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请大家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味儿?相机理解“毫不犹豫”的意思,朗读体会。 (“毫不犹豫”的意思是一点也不迟疑,很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朗读体会“我”对书的痴爱。) 3、这个“我”是谁?(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o艾肯。)这是她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里讲到这话,让我们再次感受那份感人至深的献辞吧!出示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 《走遍天下书为侣》
二、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指生认读,小组读。
2、熟读词语,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指生解释词语。
三、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书陪伴自己旅行呢?
2.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3. 把三句话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加深你的体会。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读文交流,体会情感
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之一是?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
1、听听作者是怎么解释这句话的,自由读第五段。
2、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
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之二是?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⑴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你是怎么知道的:前面讲读书总能发现新东西,后面接着就告诉我们从书中发现新东西的方法。(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与一遍又一遍地读相对应)
⑵ “一遍又一遍”地怎么读?
⑶ 揣摩段尾的“,,,,”说说自己的读书经验。
3、齐读:
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之三是?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⑴ 谈谈自己对后半句话的理解。
⑵ 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四、回归整体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仔细品位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呢?和大家谈一谈。
总结学习收获
1、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读书名言:
“书是营养面包”;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书,有时是一次秘密的旅行;读书,就是自由的梦;读书,是精神上的补钙。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
(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勾画词语。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检查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去做。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1)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2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4.理解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同桌合作读课文,并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1)“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回改变了主意”、“立刻心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这些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和真情包含其间。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很担心,后悔与自责。
(2)“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后悔,我想……”、“时间是艰涩的.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体会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5、说一说
文中的母亲棉队生病的孩子并没有及时给孩子看病或送进医院,此时你对这位母亲一定有看法,请你说说吧。(全班交流)
五、拓展
请把文中的母亲与自己的父母比较一下,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呢?请写下来吧,回家拿给父母看看,看后请父母也写上几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5篇
上一篇: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