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有关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5篇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教案是教师为了有效组织和实施教学而编写的一份详细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理解长短的概念,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2、能用一端对齐法对物体进行比较,并按照物体的长短特征进行分类。

3、很快融入游戏氛围参与活动,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人手一只篮子。里面放有彩色纸条两根(一样长),吸管两根(有长短),彩带三条(红长、绿短、黄最短)。

2、彩色纸一张,透明敞口塑料袋两个(袋上分别标有数字1、2)。

3、音乐《红绸舞》。

4、场地布置:红绿黄三个圈作舞池。

三、活动过程:

一、小魔术导入,激起兴趣、感知长短。

(一)老师变魔术。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魔术,睁大你们的小眼睛,看仔细喽。

把两根相同的纸条变成一长一短。

2、幼儿观察有何不同,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我们的宝宝真棒,用眼睛就能看出两根纸条不一样,一根长一根短。

3、告诉幼儿“变”的秘密。

(二)幼儿变魔术。

1、幼儿从篮子里拿两根纸条学做小小魔术师。

2、说一说,哪根长哪根短。

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长短的理解。

(一)两个物体进行长短比较、分类。

1、请幼儿从自己的小篮子里拿出两根吸管进行比较。

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哪根长哪根短。

2、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怎样做呢?

引导幼儿用一端对齐法进行比较。(可横着也可竖着斜着比)

3、送吸管回家。将长的'送进1号袋,短的送进2号袋。

4、检验。

师将一个袋子里的吸管拿出用一端对齐法检查是否一样长。另一个袋子里的请有意愿的幼儿进行检查。

(二)尝试用一端对齐法对三个物体进行长短比较、分类。

幼儿从篮子里取出三根彩带。

1、选一条自己喜欢的彩带。

2、尝试比一比、说一说自己拿的是长的、短的还是最短的。

3、长的请到红舞池、短的请到绿舞池、最短的请到黄舞池。

三、游戏:彩带飘起来。

播放《红绸舞》,和幼儿共同跳起来,把彩带舞起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

2、欣赏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

3、萌发对测量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2、测量的表格、笔和纸盒。

三、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发思考。

师:教师里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宽有多长么?

师:那如果我想知道他们有多长有多宽,谁可以帮助我呢?(幼:尺子)

师: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尺子呢?

教师小结:尺子上面有数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够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现在请你来数一数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数完以后请你尝试测量一下铅笔盒的长度。量出请闭合的长是几个小格子,宽是几个小格子,并把你量出来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师:现在你已经量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小结:测量时尺子和被测量的物体起点要对齐,要及时做记号,继续测量。要记住原来量了多少格,然后把你几次测量的数据加在一起,最后结果就是物体的测量长度。

(三)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小朋友测量的铅笔盒的长和宽是不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小结:铅笔盒的大小不同,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

师:现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刚刚老师教你们的那种方法去测量别的物体了。

(四)问题迁移,欣赏各种尺(直尺、三角尺、卷尺等),并了解作用。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尺子,请你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些尺子,看看这些尺子有什么作用,你都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尺子呢?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5=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75÷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2=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7=245(千米)70÷2×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5=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50=35(时)1750÷(250÷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5×720B、720÷(300÷5) C、720÷5÷300D、720÷300÷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5×15B、300×(15÷5)C、300÷5×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三、教学难点

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四、教学准备

卷尺,标杆,测绳,教学软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测量工具、

1、(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2、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一边说一边出示)

(二)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1、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请同学来演示一下、

2、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3、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组织学生讨论,汇报(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叫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三)步测和目测、

1、步测、

(1)(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2)(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3)强调: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

2、目测、

(1)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2)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3)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4)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四)实践活动、

全班分成三组,分别进行实践活动、

1、测定直线、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

(1)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米的距离反复走3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

(2)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

(3)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3、目测、

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篇5】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m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第一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 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 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 1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3-7题。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2、填空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二、导学阶段:

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应该这样想: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

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3、4 题。

(1)第3题

(2)第4题

重点观察第1小题:

1米-2分米=( )分米

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

5分米=( )厘米

43毫米+17毫米=( )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60米=( )厘米

22分米+8分米=( )分米=( )米

30厘米=( )毫米

90毫米=( )厘米

45分米-36分米=( )分米=( )厘米

86厘米-46厘米=( )厘米=( )分米

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7厘米=(70)毫米

80厘米=(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7千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二、导学阶段: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比米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千米",千米也叫公里。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程是100千米等等,这些都是用千米做单位的。

1、 出示P7第一幅图

说明:公路上路牌上的"21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叶镇的路程是21千米。“23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灵山还有23千米。

2、出示第二幅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体育吗?谁知道通常体育场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吗?2圈呢?

那2圈半是多少米呢?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

分组以人或树为起点量出100的距离,并仔细观察一下。

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并计时。

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

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3、教科书P8"做一做"

组织学生尽量实际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的第1-2题

第1题连线。

说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第2题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又叫1公里

1千米=1000米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准备:

1、填空

1千米=( )米

1000米=( )千米

4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6厘米=( )毫米

500毫米=( )分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 )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 5000米=( )千米

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

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 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5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1000克=( )千克 8千克=( )克

二、新课

1.教学吨的认识。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指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教师:谁能说一说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1 吨到底有多重呢?

教师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教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

教师:你还能说出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

2. 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4吨=( )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想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给有困难的学生一定提示。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教师还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的第1-4题

三维目标:

1.加深对吨的认识。

2.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重量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00千克=( )吨

1吨=( )千克

4000克=( )千克

5000克=( )吨

8吨=( )千克

6千克=( )克

二、练习:

练习三的第1-4题。

1、第1题连线。说说为什么。

2、第2题 补充

4吨=( )千克

20__千克=( )吨

1吨-30千克=( )千克

8000千克-7000千克=( )吨

独立做,并说出推理过程。

3、4米 Ο 1500毫米

3吨 О 4050千克

提示:

单位不同的两个数能直接比较大小吗?怎么办?

4、第3题

教师解释"载重2吨"是什么意思。说说题意,小组讨论,口答。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1吨是多少千克?1000千克是几吨?

四、第4题

回家与爸爸妈妈合作完成。

板书设计: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1000千克=`1吨 1吨=1000千克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