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篇1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篇2

一、教学内容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4/8 6/30 12/18 14/56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用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过程:

修改补充栏: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算式接龙。(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题)

甲:4+2=6;乙:6+1=7;甲:7+2=9;乙:9+1=10。或者甲:10—2=8;乙:8—3=5;甲:5—1=4;乙:4—4=0。

2、学生汇报,说说你们组的题目和想法。

邀请两个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讲述: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开拓的这个数,第三体开拓的数正好是第二题的结果像这样的几道有联系的算式写出来像什么?

我们把这个游戏叫做算式接龙。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1。

贴出例1主题图。

学生根据图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表演动作。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郊外的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应该帮奶奶做一些家务活。

于是,她找来一辆手推车,把奶奶摘下的南瓜云回家。第一次运来4个,第二次有运来2个,还剩下一个最大的没有运。

奶奶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2=6,6+1=7,奶奶一共摘下7个南瓜。)

提问:其他组有不同的方法吗?(4+2+1=7)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

你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吗?(连加法)

讲述: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的+,就叫它连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讲述: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快来看,奶奶家还种了一些丝瓜。出示例2主题图。

提问:你们能看着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4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

3、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的内容?在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修改补充栏:

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幻灯机前演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表述图意,再填写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可以是9—2—4=3,表示9只鸭子游走2只,再游走4只,还剩3只;也可以是9—2—3=4

表示河里有9只鸭子,先上岸2只,又上岸3只,河里会议4只。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学到哪些知识?回家后出题给爸爸、妈妈做,好吗?

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教学例1

1、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板书: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2

1、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__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思考: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体积应怎么办?

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