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讲课历史讲课教案汇总6篇
历史是对人类文学、哲学、艺术、制造技术等众多方面的影响和塑造,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质讲课历史讲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质讲课历史讲课教案(精选篇1)
——文艺复兴的发展
一、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15~16世纪)
1、法国:拉伯雷《巨人传》
2、西班牙: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3、英国: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
4、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二、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1、“天文学革命”: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布鲁诺和开普勒
2、医学领域:哈维探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探究活动
世界名著名作赏析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英才背出,巨星云集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们的思想异彩纷呈,他们的精神光芒四射,他们的作品经久不衰如陈年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甘醇味美,值得细细品味、玩赏。
建议教师在文艺复兴二课都讲完以后,组织一个阅读文艺复兴时期名著兴趣小组或开一堂名著赏析课。
1、赏析名画: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的名作。可用幻灯机或网络媒体。
2、由教师推荐名著,组织学生课余阅读,课外活动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尝试演戏剧<<威尼斯商人>>或<<罗密欧与朱丽叶>>
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准备活动。
程序如下:
1、搜集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或<<罗密欧与朱丽叶>>。
2、观看录像或演出戏剧<<威尼斯商人>>或<<罗密欧与朱丽叶>>。
3、修改剧本,简化剧本。
4、选定角色,安排人物。
5、熟悉台词。
6、借服装和准备道具。
7、彩排。
8、安排场地,时间,布置舞台,灯光等等。
优质讲课历史讲课教案(精选篇2)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有理学
教师讲述:概括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主要不同点。
提问:儒学从春秋一直发展到西汉,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师讲述:
1、非哲学思辨。
2、非万能学说。
3、没有真正成为独尊、主流,获得不可动摇的地位。
过渡:之所以儒学会发展为理学,肯定是彼时彼刻的儒学出现了问题,没问题的话就不需要改变了。我们抓住了这3个问题,实际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学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连带理解理学到底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理学到底是什么
1、理学的内容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
教师讲述: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先天缺陷在于没有哲学思辨,先秦诸子中道家的哲学思辨做的。
展示材料: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教师讲述:通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在哲学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并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思辨化哲学化的理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家伦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学》节选。
教师讲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学,他们对于寻找天理的方法虽有很大差异,但本质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学》这段话,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1、都更加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诚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点。
2、程朱理学的寻理过程与实践,是有先后顺序的;王阳明的心学则是致良知以后,必然会知行合一。
3、双方用的都是大学里面的格物致知,只不过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异而已。
4、讲明白为什么找天理一定要灭人欲的问题。双方对待人欲的界限划分问题。
展示材料:联系上述理解,解答高考试题。
第三部分理学的影响
展示材料:一组文字和图片材料。
教师讲述:
1、理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了。
2、理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强,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力量,凸显人性庄严。
3、压抑人欲,强化等级,空谈心性,中国文化失去了张扬与活力,走向全面内敛。
展示材料:一组高考试题。
教师讲述:对于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内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对高考题的新材料、新问题,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源于书,回避书;回避书,源于书。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有的高考试题,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间接的援引的。理学之所以难学,难考,归根结底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从内心真正理解这三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要有理学。
(2)理学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3)理学到底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优质讲课历史讲课教案(精选篇3)
清单一牛顿的故事
1.童年时代
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村庄,爱动脑筋,动手能力强。
2.中学时代
一度辍学,喜欢读书及钻研数学问题。
3.大学时代
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发现代数二项式定理。
4.乡下两年
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日光的组成,并开始研究引力问题。
清单二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1.提出“万有引力”概念
(1)条件:
①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绕日运动的三大定律。
②伽利略发现了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2)内容:通过研究证明宇宙间所有的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3)意义:对以后的天体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1)标志:1686年,撰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文,提出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1687年问世。
(2)地位:是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深化认知]
近代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揭示客观事物本质规律,并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第一次大飞跃,标志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用数学方法描述宇宙运行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清单三对牛顿的评价
1.晚年的困惑
迷恋和钻研宗教与神秘思想,写下了大量的《圣经》评注和其他神学论文。
2.地位与作用
(1)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奠基人。
(2)从伽利略到牛顿的时期,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认知]
牛顿是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划时代的发明和发现,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是17世纪科学革命中所涌现出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探究点一牛顿对近代科学的巨大贡献
[史料探究]
材料一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质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恩格斯
(1)从材料一恩格斯的评价可以看出牛顿的科学研究具有什么特点?概述牛顿对古典物理学所做的主要理论贡献。
[答案]特点:研究范围涉及天文、光学、数学、力学等多个领域;在各个领域里都成果突出,贡献巨大。理论贡献: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与力学三个基本定律,建立起完整的力学体系,从而把天上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的运动规律同地上重力下坠的现象统一起来,完成了物理学发展的第一次大综合,实现了人类认识上的飞跃,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
材料二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还没有发现呢。
任何不是从现象中推论出来的说法都应称之为假说,而这样一种假说无论是形而上学的还是物理学的,无论属于隐蔽性质的还是力学性质的,在实验哲学中都没有它们的地位。
——牛顿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为什么牛顿能够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理解。
[答案]生活在欧洲科学革命的大时代;善于吸收、借鉴前人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忘我的投入与勤奋的探索;谦虚的态度;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
[结论形成]
牛顿建立力学体系的原因及深远影响
1.原因
(1)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牛顿在科学方面的贡献创造了条件。
(2)具备了良好的知识条件。开普勒和伽利略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方法和培根所倡导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法。
(3)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力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4)牛顿在科学领域的探索精神和不畏艰辛、勇于牺牲的思想品质。他在系统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
2.深远影响
(1)牛顿力学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将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2)牛顿经典力学揭示了力学与运动的关系,使人们可以精确掌握力及其作用,使人们掌握了机械的制造与应用,从而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3)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揭示出宇宙万物的物质本性和科学性,也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探究点二评价牛顿
[史料探究]
材料一爱因斯坦说:“在牛顿时代,牛顿的道路是一位具有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道路;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1942年,爱因斯坦为纪念牛顿诞生300周年撰写了一篇文章,对牛顿的一生作了如下评价:“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之一幕才能理解他。”
材料二据英国米切尔•怀特《牛顿:最后的巫师》记载,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个收藏者手里购买了一批有关牛顿的秘密资料。通过几年的研究,凯恩斯于1942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俱乐部发表了一次名为“牛顿其人”的演说,给出一个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牛顿形象,即牛顿不再只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爱因斯坦和凯恩斯对牛顿的评价。
[答案]爱因斯坦肯定牛顿对其所处时代的贡献和他对物理学的奠基作用;认为应该放到人类“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的长河中评价牛顿。凯恩斯认为,牛顿“不再只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
(2)结合材料,指出二人评价牛顿的不同角度。
[答案]爱因斯坦主要强调牛顿的科学贡献;凯恩斯则强调牛顿的多面性。
[结论形成]
评价牛顿
牛顿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
(1)《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里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2)牛顿为人类树立起“理性主义”的旗帜,开启工业革命的大门。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牛顿谦虚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还有勤奋的探索精神等值得后人学习。
优质讲课历史讲课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教学建议
知识分析
商朝最后的商纣王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的反对,周武王起兵伐纣,建立周朝。从此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
教法建议
难点突破:
指导学生阅读等级制度并且用图示法将其内容描绘出来,教会学生通过简单图表概括理解复杂内容的方法.
重点突破:
指导学生回答“为什么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教会学生使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西周建立和商朝、西周灭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朝代更迭并能将其放置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朝代变迁的原因。
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重点。因为正是通过这场战争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讲清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商的灭亡和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是另一个重点。因为这种制度正是西周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在政治上的表现。而且这种制度对于后世影响很大。
分封制
分封制是本课难点。分封的原因,诸侯国的建立以及同周天子的关系相对复杂,而且学生接触较少,不易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
教学难点:分封制
教法设计:
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
一、武王伐纣
1、纣王的------
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
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
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一、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
1、周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
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⑵手工业的发展
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较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在学习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介绍《诗经》中《硕鼠》、《伐檀》)
二、国人------和西周灭亡
1.国人------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的------并解释"国人"、"防民之口甚于防?"等名词后,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对西周的影响。
2.西周灭亡
让学生讲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3.东周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建议教师结合西周、东周具体名称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优质讲课历史讲课教案(精选篇5)
【课程标准】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试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的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本课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
(2)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识别善恶美丑,对端正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作用。
2.难点: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一副照片,一张票证,就是一段凝结的历史。出示一套邮票,问纪念什么历史事件?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优质讲课历史讲课教案(精选篇6)
〖内容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成为我国长达20__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经济文化上的整齐划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统一国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总之,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教学分析
1.秦灭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课“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骑士与战马图”以及“长平之战”的材料,组织学生分析秦王政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灭掉六国的'次序。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
②组织学生着重讨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二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运用“秦政治体制示意图”,向学生说明三点:
①回忆“三皇”、“五帝”,说明“皇帝”一词的名声煊赫与权力庞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称号后,这个称号延续了20__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为止。
②介绍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责、地位,介绍地方郡守、县令的职责、地位,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官职都由皇帝任免,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③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从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统治两方面进行分析。
3.统一措施
①指导学生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正确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确秦是当时世界上大国的概念。以“统治如此广阔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强权正体外,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导入“统一措施”一节。
②运用教材的插图、资料,引导学生对文字、货币、度量衡进行统一前后的对比观察,明确其优势所在。
③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知道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方向。了解匈奴的情况和匈奴对秦的威胁,强调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组织学生开展对思考题“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道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儿?”的讨论。
⑤归纳秦始皇在建立统一国家上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第6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提问)“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雄?他们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关商鞅变法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记、多看、多想。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8课 秦的统一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嬴(yíng)政 郡(jùn)〔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秦灭六国 时间 策略 顺序 意义 长平之战
皇帝 阳陵虎符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县 李斯
文字 货币 度量衡 车轨 长城
△布点小结
今天,几位同学对课本内容的复述,我是比较满意的。我想改变前几节课的做法,要求述点的同学,先由我来指定,其他同学注意听,中途不要随插话,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举手向老师示意,得到允许后,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和教师表述自己的观点。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秦灭六国的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进一步提问:公元前230年是几世纪多少年代?)
②秦灭六国的策略是什么?(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秦灭六国计谋精,远交近攻二步行,打败削弱再灭亡,十年统一顺民心。)
③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韩、赵、魏、楚、燕、齐,)
④秦灭六国的意义是什么?(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⑤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自称什么?(“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主要官职?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丞相——掌管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他们孝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职权怎样?(略)
⑧秦始皇采取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连接长城。)
⑨识图:第43页“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长城的起止。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为什么秦能灭六国?
⑴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⑵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⑶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②中央集权制度
集权就是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个裁决,中央的主要官员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和执行的命令。指导学生看第44页图“秦政治体制示意图”。
③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相关图片)
⑴文字 小篆 隶书
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日常文书来往通用的是隶书。
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汉字字体都呆溯源于秦。
⑵货币 圆形方孔钱
圆形方孔钱与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历史都依照秦钱的样式铸行,它通用了两千多年。
货币统一,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货币,解决了拾、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
⑶度量衡
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
⑷车道
驰道,意为奔驰车马之道。直道意谓路线直、距离近、行驰快的道路。
解决了交通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④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里?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贯通评价〕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开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同时采取统一文字、货币统一、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和直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秦的统一在历史上且有进步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