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在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优秀教案范文
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在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优秀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 “始皇帝”的来历
⒉特点:(1)皇帝神圣 (2)皇权至上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2.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导入新课】
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秦朝建立后,创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二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是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秦王政决定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的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秦始皇帝的名号有两点含义:一是创立皇帝称号;二是其中含有序号,自己为始皇帝,以下顺序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称号。
然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下皇帝的称谓,拓展学生视野。对于皇帝的称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帝自称为朕。我们知道,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唯我独尊,如果不是具有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就无法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的意义了。(“孤”则是王的自称。)本来在先秦时期朕是男子的第一人称单数,从秦始皇帝开始不再通用,只有皇帝可以用。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陛下。
皇帝的特殊权力和地位使得皇位继承意义重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zhengzhidongdang,导致无序、失控。皇太子继承制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把父系家族内部的继承秩序稳定下来,并且明确化、法律化。
提问:中国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
⒉特点
(1)皇帝神圣
皇帝地位至尊。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
在讲此问题时,可以找如下资料进行补充,使学生了解皇帝至尊的地位。
①名号制度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包括皇帝以及附属的皇后妃嫔、太上皇、皇太后、皇子、皇太子、皇孙、公主等在内的皇帝宗族名号系列,还有谥号、庙号、尊号等称号系列,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②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权利,显示其联系上天与人间的特殊身分。③有历法、年号、礼仪、乘舆、宫廷、陵寝等一系列体现正统与等级的规章制度,表现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④有后妃制度、宗室制度、以及有关皇子、公主、外戚等的一系列制度来保护、协调家族利益,其核心是宗法制度。⑤有皇太子继承制体现皇权的延续和稳定,并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⑥皇室开支有财政保证。⑦有宦官制度为之服务。
(2)皇权至上
皇帝权力至上。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比如最高决策权、政务的最高决定权、财政的最高支配权、立法和司法权、官吏任免权、军事指挥权,等等。皇帝是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金字塔形结构的尖,他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处理日常事务,实现政治统治。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皇帝制将国家的一切大权,即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手中,并且实行皇位继承制。这都体现出权力的高度集中,而高度集中的权力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另外,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三公九卿制是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官职及分工)
中央
“三公”
太尉: 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九卿”
卫尉: 皇宫保卫
郎中令: 宫廷警卫
太仆: 宫廷车马
廷尉: 司法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
奉常: 宗庙礼仪
宗正: 皇室内部事务
少府: 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
治粟内史: 全国财政税收
2.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通过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的名称、职能,而且要让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郡县制实行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本课的“学思之窗”中的材料,讨论一下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并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分析一下郡县制和分封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影响。
然后再介绍郡县制。
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他们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实施的分封制被郡县制所代替,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三公、诸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郡县制体系结构)
郡
郡尉
郡守
监察史
县
县尉
县令
乡
游徼
三老
啬夫(小乡)
有秩(大乡)
亭
亭长
里
里正
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
通过以上学习,让学生概括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培养学生主动思
考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然后把特点概述为:官职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秦的统一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那么秦朝的疆域相对前朝有怎样的变化呢?(投影显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注意秦朝疆域的外围颜色)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秦朝疆域广大,秦朝境内生活着各族人民两千多万。
秦朝统一后,颁布秦律。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后来居上,跃居七国之首。秦朝制定秦律的基础是秦国自商鞅以来的律令。秦律集中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但秦朝的秦始皇父子片面地强调了法家学说中严刑重典的一面,忽视了“赏罚并用”“刑当无多”的重要内容。
关于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设计类似的游戏:“秦有一壮士,身高八尺,是真还是假”,使学生了解古今度量衡标准的差异。也可以借助“历史假设”,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境中:“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学生兴趣盎然,进入角色、“扮演古人”,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学生在讨论、争论和思考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制定法律等等,并体会秦始皇采取措施巩固统一的必要性。
灵渠在今天广西兴安县境内,全长三十多公里,沟通湘水和漓水,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秦始皇在北伐匈奴取得大胜后,在原来秦、赵、燕三国修建的长城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建成了今天驰名世界的万里长城。秦代的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眠县),东至辽东,蜿蜒万余里。长城的修建,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保障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概括出
积极方面:①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②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方面:皇帝权威的加强,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秦始皇大兴土木,增加徭役、赋税,超过了当时社会经济所能担负的程度,典型的工程是骊山陵墓和阿房宫。秦朝每年服役者不下三百万人,大量人口脱离生产,造成“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悲惨景象(《汉书·严安传》)。赋税十分沉重。秦朝的赋税是前期的20倍,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入交给政府。除此以外刑法严酷。如“族诛”“连坐”,死刑就有“腰斩、车裂、活埋”等。严酷的刑法使阶级矛盾激化,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秦短暂而亡。
【课后研讨】
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发掘一批竹简,其中记载的《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鱼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时毋敢将犬以田。”你能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吗?这说明了在当时的秦朝已经开始注重什么问题?
思路:让学生在了解秦朝短暂而亡,刑罚残酷,暴政的同时,也了解秦朝注重环境保护的一面,以突破学生光通过教材了解知识,达到突破教材思维定式的目的。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扫荡了旧奴隶主贵族势力,完成了向封建制国家的过渡,加强了君主集权,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不管后来的封建王朝作了多少改革,其基本原则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高中历史在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优秀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师口授,与学生互动交流完成教学任务,讲授法、探究教学法。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1)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
1秦始皇 是在怎样的情况下 建立这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备的官制?
2如何评价始皇及其所创的制度?
【导入新课】
(1) 以近年来火爆的影视穿越剧作为切入,如《穿越时空的爱恋》、《寻秦记》、《神话》、《宫》这一系列的影视穿越作品。并重点以《寻秦记》的相关剧情为入口,直接进入本课讲解。
(2)背景(条件):
客观上:1、诸侯混战,加强各地的交流联系,民族交流、融合。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使秦国统一所消耗的精力减少。
3、诸侯长期混战,人民生活困苦,渴望和平。(民心所向)
主观上(秦国):
1、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历代秦王的励精图治。
2、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重视人才,采取正确的策略。
(3)过程:先后十年,灭掉了韩(230)、赵(228)、魏(225)、楚(223)、燕(222)、齐(221)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4)意义:(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融合、对外关系、历史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教师总结】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至高无上的皇权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央集权制度”。那么为什么秦王嬴政要实行这一制度呢?那我们就开始下面的讲解。(背景)
最重要的就是: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
经济根源:传统的农耕经济,
现实原因:大河文明,国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秦王朝总结西周以来实行分封制的教训,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统一。
理论准备:战国韩非子的法家集权思想。
【教师总结】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
【教师讲述】
“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
是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是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
“五帝”是指炎帝、黄帝、颛顼、尧和舜。
是指少昊氏、颛顼、帝喾、尧及舜。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的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制度有哪些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
高中历史在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优秀教案范文三
教学设计
人文系12-8班 张琳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教学内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秦朝时期发展确立起来,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
《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这一节课,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第一目“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阐明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第二目“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则通过阐述皇帝制度的建立与中央官制的内容来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这一层面的表现与特点;第三目“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则叙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地方上的体现,即郡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上一版本的历史教材列有对于秦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与评价,新教材中删掉了这一部分,但在课标中又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中也有必要将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补充,以学生为主体来探讨这一问题,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教材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二课。相对于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秦的统一使得秦朝逐渐创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这在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上都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也影响了之后的封建王朝,该制度经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因此,本课在这一单元中起着贯穿整个单元的主线作用。
本课内容政治性强,比较抽象,尤其是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重要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容易接受与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一些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秦汉为素材,因此,学生会对秦始皇等历史人物以及秦朝的一些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但学生在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涵义”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两个问题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皇帝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重要概念。
剖析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与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通过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培养比较、归纳和综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学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提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提出问题,设置特定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利用角色置换、历史短剧表演和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的生动性。
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以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的形式,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有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某些方面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要借鉴其中对于当今建设政治文明有指导意义的部分,同时也强调要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设计说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本课的标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概念对于高中生来说显得颇为陌生,也不易理解。因此,我认为要将这一概念分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来解释,通过讲解“皇帝制度的确立”和“中央官制”的内容来使学生理解“专制主义”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其主要特点是皇帝的专制独裁,它是一种君臣关系,其中蕴含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一点不仅对于理解本课内容十分重要,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更是后面几课的重点内容,因此必须在本课先打好基础;而通过讲解郡县制的推广与完善来使学生理解“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这其中又蕴含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同样是后面几课也要重点讲述的内容。因此,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性知识,必须作为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设计说明:课本教材只是说明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对于其作用和影响并未涉及。这就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这一制度作出自己的评价。由于“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因此要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一制度的作用和影响颇具难度。)
·教具准备
幻灯片、盒子、纸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近来,由于清穿剧的热播,“穿越”又一次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的历史课也因此增加了一个功能:为所有渴望穿越的人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是穿越到哪个朝代了,皇帝是谁,这个朝代有哪些特征等等。那么今天,我们就满足大多数人的愿望,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穿越的第二热门王朝——秦朝,深入地去了解一下秦始皇和他的王朝。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引起学生对秦朝的关注,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情境。)
【推进新课】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师:大家通过上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西周末年,王室衰微,最终走向了灭亡。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到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诸侯争霸战争拉开了帷幕。到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逐渐形成战国“七雄”,秦就是其中一员。我们都知道,秦是这场兼并战争的最后胜利者。那就请同学们回顾以前所学知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秦为什么能够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呢?(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对于以前学习的历史知识都记得很清楚。秦的一统天下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占据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具备了强大的自身实力。总结说来,秦的胜利有以下几个原因: (课件打出)
有利的外部环境:周天子大权旁落,王室衰微。
自身条件:A 商鞅变法大大增强了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B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受到重视,客观上有利于秦的兼并战争。
人民渴望统一,秦的一统天下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的潮流,是历史的必然。
(设计说明:这一块内容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创立的背景与条件,不是本课重点,因此了解即可。但在教学中要强调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因素,从而将必修一与必修三内容相整合,将政治经济与文化都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师:(课件打出秦灭六国的地图)这是当时秦灭六国的地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找出秦先后灭到了哪六个国家。
师: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于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设计说明:地图中,秦每灭一国,该国都应变成与秦同一颜色,最后由“七雄并立”的色彩缤纷归于“秦一统天下”的同一颜色,通过直观的图画来加深学生印象。)
【过渡】: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实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序幕。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师:秦王嬴政在灭六国建立秦朝后,最迫切的就是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中央层面建立了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我们先来看下皇帝制度。
1、皇帝制度
师:天下初定,秦王嬴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起一个霸气的尊号。那么他为什么要称自己为始皇帝呢,这三个字有着怎样的深意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1)、称号由来
初并天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要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结合起来,自称“始皇帝”,而自己的子孙则要千世万世地传承下去。从此,“皇帝”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它更是作为一种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那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9页,再次开动脑筋思考一下,皇帝制度有哪些特征?
师:从刚刚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裁。这一内容,一方面表示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换,另一方面表示皇权高高在上,不可僭越,这两点又构成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重要特征。
(设计说明:这里通过设置历史情境与展示材料的方式,使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历史问题,最后教师加以总结,便于学生将思路理清。)
师:(过渡)穿越到一个王朝,仅仅认识这个王朝的统治者是绝对不够的,和统治者下面的各个官吏打好交道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穿越到秦朝,哪些官吏是我们一定要认识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放着部分秦朝官吏的纸条。我将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抽签,抽到哪个官职就由那位同学扮演那个角色,然后向全班同学们叙述一下自己有哪些职能。
生:三位同学依次抽到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并依次叙述各自职能。
师:三位同学对于自己的职能都相当清楚。说不定我们这三位同学在秦朝真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那么为了让我们的同学记忆更加深刻,我们可以做一个表格来加深印象。
(幻灯片打出表格)
官员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职责 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命,监察百官 负责全国军事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设计说明:通过游戏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阅读书本知识,由此对秦朝中央官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师:从上面的表格来看,似乎秦朝的“三公”有着极大的权力,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听听“三公的苦衷”。(三位同学在一次诉说自己的苦衷)
(设计说明:内容为p10学思之窗秦始皇对丞相车骑数量的不满、以及太尉无实际军事权等等,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并为理解秦朝中央官制的内容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便于之后理解课堂中老师的讲解总结。)
短剧略。
师:“三公的苦衷”生动地体现了在秦朝,中央官僚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都由秦始皇任命,都按照秦始皇的旨意办事,而各个官吏之间又互相牵制,使得全国的军政大权最终落到皇帝一人手中。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秦朝设置中央官僚机构的实质就是为了维护皇权对全国的绝对统治。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也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幻灯片打出)
以皇权为中心。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师:当然,除了建立起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10的历史纵横,了解一下秦始皇在法律、经济、文字方面的统一措施。
①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
②修建驰道、直道——加强联系,维护安定统治;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助于统一国家概念的加强;
④统一文字——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⑤整顿各地风俗(视时间解释驰道、度量衡、秦权。)
⑥制定细密、严酷的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设计说明:此处由于初中历史课程有所涉及,故而内容用幻灯片打出即可,不必作具体解释。)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师:了解了中央的各项制度,秦朝在地方又推行怎样的制度呢?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这样一段材料。试从材料中找出答案。(课件打出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师:不错,在分封制与郡县制中,秦始皇最终选择了郡县制。与郡县制相对应的,在地方,秦始皇也建立起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郡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多媒体课件播放两幅示意图)
高中历史在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优秀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1.精选中国历史教案优秀范文
2.人教版初中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优秀范文大
3.初中历史上三国鼎立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历史在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优秀教案范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