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百家争鸣的形成历史备课教精选范文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后小结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百家争鸣的形成历史备课教精选范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
请思考: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
预习教材,发现问题;(教师预设的问题)
1、仔细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总结“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列举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并归纳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2、仔细阅读教材第4—5页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积累,总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3、仔细阅读教材第6页内容,梳理“百家争鸣”时期道家、法家、墨家流派的不同观点主张。
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2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
(1)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主要流派及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百家争鸣的形成历史备课教精选范文三
一、“百家一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
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三、“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百家争鸣的形成历史备课教精选范文
上一篇:《北京话》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