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与戊戌变法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戊戌变法这一爱国救亡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选播优秀影视剧的有关片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 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 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与方法: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 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的变法运动。
【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一、公车上书——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1、背景: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公车上书” 的背景——即发起的原因。在谈到《马关条约》时, 组织学生 一起回忆它的内容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们体验当时“公车上书”时的时代背景和举人们担心国家兴亡的爱国激情。
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认识到,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这里将“维新派” 和“洋务派”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比较
(1)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特点
2、经过:指导学生识记“公车上书”的 时间、地点、发起人和上书的主要内容。(时间—1895年春;地点—北京;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公车上书”虽未达到拒和和即刻变法等目的,但冲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沉闷的局面,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4、提问思考:“公车上书”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创办的报刊有哪些?成立的组织是什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创办的报刊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等,以此进行思想宣传,为维新变法做好舆论方面的准备;通过创办强学会等团体,进行组织发动,为变法的开展准备人才。)
二、百日维新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的贪欲,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康有为再次上书力陈变法的迫切性,言辞恳切打动了光绪帝,使之痛下决心变法图强。变法开始的标志,即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 内容:经济上,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政治上,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裁撤冗官,人用维新派人士;军事上,编练新式陆海军;教 育上,开办学堂,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等。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二
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公车上书的内容及意义,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对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既具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到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采用问题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时,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
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法 准备教材(教具、学具、资料等):多媒体课件
流程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 出示视频“甲午中日战争”,谈感悟。
公车上书
播放“公车上书”的录像片断。
阅读教材,找出“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上书内容及结果。
思考:①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②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又进行了哪些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谈感悟。
学生看书并结合视频找出答案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创办《万国公报》
2.组织强学会
3.形成维新派政治是团体。 激发学生情绪,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流程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 百日维新
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这引起了顽固派的不满,因此双方围绕“要不要变法”发生了激烈的论战。
讨论:光绪帝对变法的态度怎样?为什么支持变法?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方面归纳百日维新主要内容,并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讲述戊戌政变的经过以及“戊戌六君子”的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入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进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
(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0分钟)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回答问题。(20分钟)
自学指导一: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什么除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
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精讲点拨一:公车上书虽然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急关头,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掀起了维新变法活动。
自学指导二:
1、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法令的颁布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精讲点拨二:
1、维新派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和舆论宣传,先后创办了多份报刊和政治团体。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外纪闻》和强学会,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中外纪闻》是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2、和学生共同阅读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并进行讨论:你同意那种观点?为什么?
维新派:“无百年不变之法。”“能变则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顽固派:“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分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戊戌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产生的影响。并简单探讨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结论:
进步性:“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
局限性:“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过渡语:从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变法内容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只是对原有的封建机体的局部改革,是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缺乏广泛群众基础的改革,是要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政体的改革。这场改革不可能得到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派的支持。最终,它必定会失败。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最后一段,思考自学指导三提出的问题。
自学指导三:
1、戊戌变法是怎样失败的?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
2、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精讲点拨三:
1、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运动失败。从变法开始到结束只有103天,所以称为百日维新。
2、教师归纳:
(1)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阶级中顽固派的利益
(2)顽固派的实力强大
(3)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较弱。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四)教师小结:
1、揭开维新变法序幕 公车上书(1895年)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失败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
课后小结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
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戊戌变法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历史上戊戌变法教案范文大全合集相关文章:
1.关于高中历史罗马法起源与发展教案大全
历史上戊戌变法教案范文大全合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