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高一历史人教版教案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比较琐碎,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教师在并结合教材中所引的文献资料给予必要的点拨,并依据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引用有关材料,扩展学生的思维。一起看看高一历史人教版教案!欢迎查阅!

高一历史人教版教案1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2.汉内朝与外朝3.隋唐三省六部4.宋削弱相权5.元中书省和枢密院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的郡国并行及刺史制度

2.隋唐的州县

3.宋朝的路州县

4.元的行省制度

三、汉至元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重点:内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

难点: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比较琐碎,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教师在并结合教材中所引的文献资料给予必要的点拨,并依据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引用有关材料,扩展学生的思维,用思考题的形式,有机地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串联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良好的历史学习品质。

【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__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__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__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__主义中央集权制。通过综合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篇二】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汉承秦制,汉朝在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上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汉朝继续推行皇帝制度。引用教材“学思之窗”的材料,说明皇帝的__得到加强,上传下达的命令得到有效畅通,汉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内朝与外朝

汉武帝之前的西汉皇帝基本上是以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制订国策,只求遵守刘邦、萧何定下的政策、法令、制度、皇帝垂拱深宫,由宰相主持日常政务。对宰相的要求不高,只要能照章办事就行。从汉武帝开始,这种局面无法继续下去了。因为经过七十年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国力强大,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在他的指挥下,内外政策发生剧变,清静无为转为积极有为,对主要辅佐宰相之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怎么变呢?是感到他们权力太大,加以削弱吗?是认为他们出谋划策太多,“权移主上”,而故意搁置不用吗?(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思的兴趣,以达到进一步获取知识的目的)

然后教师做一解释:否!恰恰相反,是更迫切需要统治经验丰富的宰相多行使权力,多出谋划策,以助自己大展宏图。然而,当时的宰相制度却愈加不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

中朝是汉武帝设置了一个新的机构,是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宫廷系统相对立。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这个系统被称之为外朝。在中朝出现之前,丞相就是政府的行政首脑,他参与国家方针大计的决策过程,但是等到中朝一出现,真正得到皇帝信任的和皇帝一起参与决策的是中朝的官员,而不再是以丞相为首的合法的政府系统的官员。原来的合法政府官员被排斥出决策圈之外,成为一个政务的执行机构,真正的宰相职权落入了中朝官手中。中朝官的官员的构成起初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被称之为“天子宾客”,即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安、主父偃等这批人,后来,汉武帝把这个制度更完善化,吸收了一部分朝廷的大臣来参与。汉武帝动用了不同的手段,使得丞相的实权被剥夺。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了宰相的权限,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在这点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把大权实际有效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隋唐三省六部

辅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及以下材料,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实行三省六部制的背景,并启发思考: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背景材料:

材料一: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间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随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

材料二:汉代宰相是__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在唐代,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宰相不能__。

──钱穆《国史新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讲述分析: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省分掌议政、决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利。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讲述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出其特点,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相互牵制和互相监督的;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要注意引导学生与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权被一分为三,皇权大大加强。实质是加强皇权,有效地维护了统治。由于上面的讲述已为分析这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因此,教师在此只需稍加指点,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最后,教师概括为: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__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4.宋削弱相权

三省六部制在宋朝演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宋朝建立的背景,重点强调在宋朝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皇权继续得到加强。

5.元中书省和枢密院

而宋之后的元朝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提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制度?(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总结分析)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行政机构。行中书省的权力很大,引用一段材料“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表里。”(《元史·百官志》),让学生来概括元朝设立中书省的目的。作为山东、山西、河北则称为“腹里”,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设立了枢密院为地军事机关;设立宣政院通领宗教事物和西藏地区,皇权继续加强。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的郡国并行及刺史制度

提问:西汉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与秦不同的措施?教师指出秦朝时,设立郡县,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种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在各州均设置刺史,即监察官。

教师首先可以利用晁错《削藩策》中的一段史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社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引入汉初实行什么制度导致这一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汉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指出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景帝到武帝实行削番。

古代巡视制度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中央监察机构分区巡视地方之制,正式创立于汉武帝时。武帝继位后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同时严厉打击豪强。他清醒地看到豪强势力之所以难以铲除,根子就在一些地方官特别是郡的长官太守、诸侯国的相(权位与太守相当)和县令等各级主要官员庸懦无能,或贪盗枉法、勾结豪强、助纣为虐,有的还纵容属下、子弟胡作非为,总之是吏治不好。古人说圣君“治吏不治民”,汉武帝对此深有体悟,认为要搞好“吏治”就必须狠抓“治吏”——严管官吏,于是一面大规模选用严于执法者担任地方主要官员,一面创立中央监察机构分区巡视制度,即刺史巡视制度,用制度监督、管理地方主要官员。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这一制度正式问世了。

刺史巡视制度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央监察地方的能力,而且也在选用刺史过程中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治国之才。如扬州刺史黄霸,“明察内敏”,执法公平,被提拔为颍川郡太守,郡中大治,政绩考核为天下第一,后又被擢为丞相,封侯爵。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循吏”的主要代表人物,影响极大。到东汉时,刘秀把西汉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到汉成帝时,为__农民起义,又把刺史改称州牧,让其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些州牧后来又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2.隋唐的州县

对于隋唐的州县制度稍加解释,并指出唐又设立道,设监察使监察地方。最后指出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史权力的增大,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__局面的出现。唐朝虽然也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没有进一步采取彻底解决割据势力的措施,反而采取了“以方镇御方镇”的错误政策。这一政策不仅没有挫败割据者的野心,改变__割据的形势,反因战胜者分赃不均,重又挑起叛乱。唐无法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日益衰落,最终被藩镇所灭。

3.宋朝的路州县

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先作一交代:①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__割据状态,要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强化中央集权;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兵变”的形式当上皇帝的,在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为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也必须强化中央集权。然后设问:“假如你是赵匡胤,建立政权之后你会怎么办?”从而导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学习。

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曾召见大臣赵普,向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唐末以来战争连年不断的原因;二是如何平息战事、使赵氏天下长久的办法。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解决的办法是“剥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所以,宋初首先剥夺节度史的兵权,派文臣做知州,设路、州、线三级,来强化中央集权,重点就是改变唐朝后期以来“君弱里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4.元的行省制度

设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和影响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措施?(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总结分析)

目的:为了吸取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管辖和统治辽阔的国家,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影响: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其它措施: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三、汉至元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学生自己概括的基础之上,教师可指导学生概括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必须服从中央;中央牢牢控制这地方官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地方官绝对依赖中央和君主。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指出这种制度对历史和现实产生了哪些影响?(不论有利与不利影响,只要有理就要肯定学生的意见,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

【课后研讨】

监察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的御史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对封建统治的维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你还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监察制度?试作一简要评价。

思路:史实:如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制度;唐---观察使;宋---通判制度;明---厂卫特务机构;

评价:在封建社会里实行的监察制度,在其前期(秦、唐、宋)巩固了__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割据势力的出现,保证了政令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如明朝所实行的特务政治则损害了司法制度的正常执行,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本课小结】

纵观中国古代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高一历史人教版教案2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⑴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及对西周的影响、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⑵ 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

⑵中国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一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3.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4.难点:分析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梳理】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⑴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者:

特点:

形式:

②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中央:

地方上: ⑵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学习探究】

⑴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分别与禅让时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⑵侯、伯有几重身份?既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双重身份)

二、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西周的分封制(前1046年)

目的:

对象:

内容:

影响:

【学习探究】

分封制体现了森严了等级,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仅仅靠得是国家暴力机构吗?如果不是,还要依靠什么制度?

2.宗法制度(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

由来:

目的: 特点:

影响:

3.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学习探究】 楚庄王问鼎说明了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衰落(西周后期~战国末[秦])

原因: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早期)

三、知识网络:

春秋战国(衰落)

夏商(形成、发展)

周宗法、分封(完善)

特点:有专制色彩;宗族血缘关系为主要维系手段,形成家国一体形式。

【课堂练习】

1.、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说明( )

a 夏商周三朝采用的是完全一样的政治制度

b 夏的政治制度不适宜于商

c 商的政治制度不适宜于周

d 商继承了夏的制度并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调整

2、下列与西周王朝建立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 周公东征 d 平王东迁

3、西周时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是( )

a 禅让制 b 兄终弟及制 c 长子继承制 d嫡长子继承制

4、“封建亲戚”指的是( )

a 禅让制 b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封建制

5、西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6、下列制度中,西周没有使用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7、下列诸侯对周天子所负的义务中不正确的是( )a 镇守疆土 b 随从作战 c 获取封赏 d 朝觐述职

8、下列对西周王朝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 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 ②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③ 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1.d 2.b 3.d 4.c 5. d 6.a 7.c 8.d

高一历史人教版教案3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丝绸之路。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和分析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2.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外来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

3.在世界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系较少,但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文明。这在中外古代和中世纪,意义尤显重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回忆本章的引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秦汉的历史地位与当时世界各大文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大致情况:

①印度的孔雀帝国昙花一现,迟至公元4世纪才形成局部统一。而中国在秦亡之后出

现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盛局面。

②古罗马和安息帝国雄踞地中海和西亚时,东亚屹立着强大的秦汉王朝。

③公元1—2世纪,亚欧大陆古文明地区并列的4个帝国(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

中,汉朝和罗马的历史地位尤其重要。

然后引入本节的授课,指出:汉朝在当时是空前强大,并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使得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突破了东亚的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讲授新课:

一、与朝鲜的关系

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

①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②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指马韩、辰韩

和弁韩)曾多次派人赴汉。

③秦汉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

2.中朝贸易的发展

①朝鲜特产输入中国,朝鲜特产檀弓、文豹、果下马、班鱼皮等输入中国,

②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

③中朝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互通有无,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影响。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日本的社会状况

①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

②汉朝时,日本“分为百余国”。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

译通于汉”。

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部分,从《汉书·地理志》中初步了解日本的社会生活。

2.两汉与日本的关系

①徐福浮海东渡的传说,在中日两国都是从古流传至今;

②日本考古发现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国相似,两者相互印证。

③汉武帝时,日本一些部族小国与汉朝已经有了通使关系;

④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得赐印绶(汉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已出土)。

⑤汉安帝时,倭国又遣使来汉。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促进了日本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3.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

①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联系更加密切。

②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如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

③中国的铁器、农耕和水利技术传到越南,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显著提高。

④中越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

三、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开通

①西汉以前,中国的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等地。

②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

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

后世的“丝绸之路”。

③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当时,世界各文明区域尚处于隔绝分散的状

态,交通工具也很简陋,丝绸之路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

2.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①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③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3.西南陆上丝绸之路

①秦汉时期,西南有一条从四川出发,经云南,过缅甸,最后到达印度的丝绸之路。

②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加强了中原和西南地区的联系,而且为中缅、中印

的友好往来,创造了条件。

4.海上丝绸之路

①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a.秦汉时期,一些商人船舶不惧风浪,很早就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

b.西汉中后期,汉朝政府派人远航,直抵东南亚和南亚,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②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线与经过地区。

a.阅读课本插图《海上丝绸之路》;

b.了解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

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

斯里兰卡。

③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b.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

的外交活动范围。

5.评价:

①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也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

地区联系起来。

②中国的丝绸驰誉世界,中国被称为“丝国”,中西交通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与

海上“丝绸之路”。

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汉朝与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

②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贸易谋获其利。

2.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①汉朝与大秦(罗马帝国)之间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

②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果,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到东汉,这

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高一历史人教版教案相关文章:

★ 高一历史人教版知识点汇总

★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整合人教版

★ 七年级历史教案上册人教版

★ 高一人教版历史知识点精选总结

★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分享

★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人教版

★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大全模板

★ 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模板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戊戌变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