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一起看看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欢迎查阅!
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1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整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了解生产力的发展。
2.运用理论解释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从而进一步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得到后世的尊敬。
2.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
●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挂图。
(二)素材准备
图片,地图。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复习导入
(板书)第9课 大变革的时代
(讲授新课)
“大变革的时代”,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板书)一、铁农具和牛耕
阅读课本46页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生产工具 优点 缺点 石器时代 取材容易 成型困难,不坚固 青铜器时代 青铜生产工具很少见,锋利,硬度大 自然界蕴藏量少 铁器时代 自然界蕴藏量大,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易氧化生锈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变法运动,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
(板书)二、改革的潮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相关内容,了解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的过程,讨论比较这两次变法的不同和相同点,以及变法的作用。
(板书)1.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过渡:在各国的变法中,尤以秦国商鞅的变法最为显著。
(板书)三、商鞅变法
教师介绍商鞅生平,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
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承认土地私有。
2.奖励耕战。
3.建立县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改革的历史作用,学生讨论回答课本49页“说一说”。
(板书)
商鞅变法,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课后练习“问题探究”:吴起、商鞅通过变法使国家变得富强起来,但他们都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他们的变法是不是值得呢?为什么?与同学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
(课堂总结)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和吴起虽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2
课题 |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 |
教学目标 |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 |
重难点 | 1.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 |
教学过程 | ||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 指导启导疏导 | |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 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 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 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 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 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 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 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 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 启导 历把这个时期称为什么?〔康乾盛世〕 疏导 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朝政府调整政策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
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 七年级历史教案上册人教版
★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人教版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模板
★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范文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精选范文
★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模板
★ 七年级历史优秀教案
★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模板
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上一篇: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教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