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抗疫三年突出成绩工作总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抗疫三年突出成绩工作总结模板

在三年疫情防控阻击战、持久战中,我们审时度势,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安康,最大限度降低了重症率和病亡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疫三年突出成绩工作总结,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抗疫三年突出成绩工作总结

抗疫三年突出成绩工作总结精选篇1

春耕备耕,田间地头一派人勤春早的忙碌景象;大街小巷重现烟火气,餐饮、旅游、娱乐等行业消费快速回暖;连日来,各地持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助力加快复工复产,多地重大项目纷纷开工,许多企业在当地政府组织下“出海”开拓市场、挖掘商机……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背景下,2023年开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释放积极信号。

在党的领导下,抗疫三年来,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年均增长4.5%左右,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1.8%,也高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1.6%、0.7%和-0.3%。

三年来,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我国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动摇,让世界看到中国经济勇毅笃行的定力和信心。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__的开局之年,一系列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为发展进一步提供信心、底气和潜力。

2月2日上午,被誉为“世界超市”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迎来了开市日,操着不同口音的采购商,往来于各家商户,抢商机、谈合作。

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与去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6.8%;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与去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2.2%;中国游客出境游整体订单同比增长640%;快递业回暖向好、日均件量恢复至3亿件以上……今年春节假期,火热的国内消费市场,蕴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发展的信心,也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

中国贸促会对160多家在华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99.4%的受访外资企业对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更有信心。外媒普遍认为,中国将继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发动机”和“稳定器”。

事非经过不知难。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中国经济释放出发展的巨大活力、前行的强大能量,根本在于党的领导和科学决策。

“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2022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对于正确认识困难挑战、稳定发展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意义重大。

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快,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重点时段能源供应总体平稳;多措并举做好市场保供稳价,物价运行总体平稳。在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202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顺利实现年度调控目标。“全球胀”与“中国稳”形成鲜明反差,物价稳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

三年来,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持续加力,微观措施加快落地、精准有力,政策利好信息持续释放,提振了市场主体信心,助力万千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积能蓄势。

焊花四溅、厂房机械轰鸣、生产线悬臂挥舞……春节假期刚过,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第三工厂车间里,一派繁忙热闹景象,平均1小时就有70辆整车驶出工厂。

位于天津北辰科技园区的沃德传动(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农历正月初八就已开工。这家专注于工业减速机等传动设备领域的企业,开年首月的销售迎来2000万元订单,为今年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企业和市场信心十足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降本减负以及营商环境的优化。三年来,围绕激活市场主体活力、针对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多政策手段向中小企业倾斜,向民营经济倾斜,让企业减负前行,谋求更大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防控步入新阶段,要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最大程度释放经济社会活力,增强发展主动性。

开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措并举促进居民想消费、敢消费、能消费;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力度,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带动社会投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聚焦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坚定不移优化营商环境,让扎根中国的千千万万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全力推动节后复工复产、做好农民工返岗就业服务……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稳经济、促发展的真招实策,将有力推动消费加快恢复和保持外贸外资稳定、进一步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不少地方对优质外资企业的引进和增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福建深入开展外资招商活动,抓住全球产业链重组带来的机遇,把更多重大外资项目吸引进来;广东掀起新一轮大招商、招大商热潮,谋划引进一批新的大项目;海南实施国际大招商行动,引进落地一批外资标志性项目;浙江强化外资招引服务,以超常规力度和措施抓好重大外资项目招引工作。

__在学习贯彻__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从春天出发,鼓足信心、抓住机遇。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信心比黄金更重要。14亿多中华儿女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干劲,众志成城同心干,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号巨轮必将驶向更加光明的彼岸。

抗疫三年突出成绩工作总结精选篇2

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超过21万张,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日产能超2亿片,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治疗发热、咳嗽等新冠症状的药品达600余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的供给和准备,着力保障群众用药需求,着力做好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工作。

三年来,我们积极应对、主动作为,以灵活的防控策略、充分的部署准备打有把握之仗,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年艰苦卓绝赢得三个宝贵“窗口期”

2023年1月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实施“乙类乙管”,重点是强化服务和保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对医疗卫生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年来,__多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因时因势、科学决策,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为打赢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

这三年,我们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最大程度赢得抗疫主动。我国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

这三年,我们坚持边防控边研究,密切跟踪病毒变异,不断调整应对策略,十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二十条”“新十条”优化防控措施……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持续提升、方法不断优化,为新冠病毒致病力、毒性持续下降之后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空间。

经过艰苦卓绝的三年,我们赢得三个宝贵的“窗口期”:新冠病毒变异株毒性持续下降的窗口期,药物研发、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的窗口期,全民广泛接种疫苗的窗口期。

三年考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完善,疫情防控机制更加健全。正式设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各级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全面提速,发热门诊建设、区域精准防控、肉菜市场保供多措并举,稳步推进“平战结合”,各地应急防控能力全面提升。

实践证明,我们最大程度保护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定不移探索出了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

提升救治能力、扩充医疗资源,为打赢生命健康保卫战奠定基础

近日,64岁的裴大爷因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被北京协和医院收入病房。既往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还植入了心脏支架,裴大爷的身体状况令家人揪心。

经过吸氧、抗感染、雾化等对症治疗后,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护下,裴大爷症状逐渐好转,顺利出院。

2022年12月中旬以来,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急诊数量激增。从急诊到ICU,医护人员昼夜奋战,咬紧牙关坚守阵地。

当前,医疗救治是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当务之急。全国各地也正全力做好诊疗关口前移和重症患者救治。

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国疫情防控三年来一以贯之的理念。

回首2020年,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湖北展开“生命救援”。不放弃每一个患者,集中精锐医疗资源和救治力量进行重症救治,武汉患者总体治愈率达到94%,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接近70%。

三年来,我国在不断增强医疗救治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平战结合的防疫能力,为不断优化防控措施持续作出准备。

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特别是ICU总量不足。三年来,医疗系统加大重症救治资源储备,努力补齐短板。

截至2022年底,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21.6万张,可转换ICU床位13.5万张;全国共有血液透析单元17.5万个,无创呼吸机9.8万台……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说,多地正进一步扩容和改造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增加二级医疗机构的重症资源,重点拓展三级医院的重症医疗资源。

与病毒较量三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医务人员在实战中积累了更多经验,树立起更强大的信心。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年来,我国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强化重症救治方面的中西医结合机制,建立完善“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中国方案。

随着防控措施调整优化,一系列医疗救治措施接连落地——

充分发挥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作用,为患者提供分层分级的医疗救治服务;增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将方舱医院、体育馆、核酸采样点改造成临时发热诊疗点;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平台作用为患者提供开具治疗处方、送药上门、心理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

疫苗和药物研发不停步,着力保证群众用药需求

应急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治疗药物莫诺拉韦胶囊进口注册;通过快速审评通道,批准布洛芬混悬液等12个新冠病毒感染对症治疗药物上市;批准又一款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

2022年岁末,一系列紧锣密鼓的部署,是各地区各部门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缩影。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

如何保证医疗机构的用药?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说:“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3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准备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人口数的15%至20%动态准备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

这段时间,面对短时增加的医药等物资需求,保障供应至关重要,加大力度增产扩产是关键。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日产能现已达到2.02亿片;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扩产到1.1亿人份;N95口罩日产能超过1.9亿只……最近公布的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保障情况相关数据,反映了各地各部门全力保障医疗物资供应的努力。

筑牢防疫“生命线”,充实抗疫“粮草库”。5个新冠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实行中西医结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全民疫苗接种规模不断扩大。

接种疫苗是构筑免疫屏障的关键举措。2020年,我国疫苗企业“五条技术路线”齐发,原本在国际疫苗市场上的“无名之辈”,成为疫情阻击战的“排头兵”。目前,我国全人群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90%。

三年来,我国首个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获上市注册申请、首个国产口服小分子药物增加治疗新冠适应症,批准相关治疗药物进口注册。批准上市的5个新冠病毒疫苗中,有3个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

治疗药物是防疫的关键。2021年,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注册申请。2022年,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阿兹夫定片增加治疗新冠适应症注册申请。

三年来,我国不仅提高抗新冠病毒药物生产和供给,还不断扩大负压救护车、呼吸机、医用防护服等救治设备及物资生产。

2023年1月,随着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目录内治疗发热、咳嗽等新冠症状的药品已达600余种。国家医保局表示,未来将有更多新药好药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抗疫三年突出成绩工作总结精选篇3

新年伊始,一股复苏的力量悄然涌动。

早晚高峰,北京东三环国贸桥开始堵车,地铁车厢里满是戴口罩的通勤者;跨年之夜,上海豫园“山海奇豫记”主题灯会游人如织,外滩又现“拉链式”交通指挥;夜幕降临,广州天河区花城汇吆喝声此起彼伏,引来八方食客……

——“久违的烟火气回来了!”

——“生活又在向前流动了!”

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自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三年来,我们与病毒的较量从未停止。时至今日,病毒弱了,我们强了。三年来,面对疫情的跌宕起伏与不确定性,每个人都不容易。同心抗疫,成为集体记忆。

三年来,__多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因时因势、科学决策,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为打赢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三年,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14亿多中国人民同舟共济,铸就伟大抗疫精神。

这三年,我们把抗疫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先后打赢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大上海保卫战,经受住了全球五波疫情流行冲击,有效处置了百余起聚集性疫情,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三年,我国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疫情流行和病亡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从2019年的77.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科学、精准、主动。战略定力与策略活力相辅相成,三年抗疫,具体的防控措施一直在因时因势优化调整

“北京市疫情态势已经趋缓,用药紧缺已经缓解,但门急诊、重症患者救治等方面工作任务依然艰巨。”

1月6日,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当前,北京市疫情呈现趋稳态势,发热门诊接诊量从去年12月15日最高峰7.3万人次,逐渐回落到1月4日1.2万人次。

发布会同时公布,《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工作总方案》已研究制定,配套的还有监测预警、重点人群社区健康服务、农村地区防控、学校防控、养老机构防控等5个专项工作方案。这为1月8日实施“乙类乙管”后,北京“如何防”“如何治”“如何管”做出了具体安排。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2023年1月8日起,将其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新阶段有啥新特点?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我国将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

与病毒较量,科学精准才有战略主动。

事实上,从原始株到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三年来,在同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较量中,我们始终坚持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不断优化防控政策。

实施“乙类乙管”后,我国将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实施“乙类乙管”,我们打的是有准备之仗。

“实施‘乙类乙管’,是实事求是、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主动作为,是为了不断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说。

三年来,我们的“敌人”新冠病毒变弱了。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其他关切变异株显著减弱,感染者重症率和病亡率降低。

我们的抵御能力更强了。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亿多剂次,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群众健康意识、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个人防护能力逐渐提高。

我们的医疗救治能力提升了。我国通过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增设发热门诊,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统筹实现新冠感染者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广大医务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防治能力显著提升。

——实施“乙类乙管”,我们是主动转向、主动作为。

“‘甲管’变‘乙管’,调整的只是管的等级。不是‘不管’,更不是‘躺平’。不是可以松口气或者歇歇脚的信号,更不是完全‘一放了之’。”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说。

如何防止医疗资源挤兑?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说:“进一步扩充医疗资源、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我们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和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配备充足的医疗力量。发热门诊就诊流程进一步简化,为患者开具药品提供方便,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效率。充分发挥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作用。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

如何加强农村疫情防控?2022年12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要求重点抓好农村地区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重症治疗、老人儿童防护等方面工作,加强日常健康服务,突出重点人群管理,有序疏导诊疗需求,提供分级分类医疗卫生服务。

如何降低重症发生风险?1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做好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要求筑牢织密基层保健康防线,主动做好重点人群动态服务,扩大吸氧和血氧监测服务,坚持“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预防和减少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发生。

如何满足群众用药需求?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说:“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3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准备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人口数的15%至20%动态准备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

1月4日,山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向全省农村地区免费供应基本退烧药品,1月7日前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自然村药品投放全覆盖。群众可到村卫生室免费领取6片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满足发热群众用药需求,药不断档。

如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1月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通知》,要求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中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

每一次疫情防控政策优化,都是科学决策,汇聚了专家智慧、广纳了基层建议、倾听了民众呼声。防控政策的每一次调整,均做到了因时因势、实事求是,谨慎决策。

2022年11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国家卫健委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__等8位专家对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提出的意见建议。

2022年12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国家卫健委再次召开座谈会,听取8位来自疫情防控工作一线的代表对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意见建议。

两次座谈,一个缩影。调查研究、顺应民意,是三年来调整优化防控措施的重要前提。

三年抗疫,在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中,我们能够赢得主动,关键在于科学精准、因时因势而变。

三年来,我们先后印发十版防控方案和十版诊疗方案,随着条件的逐步具备相继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推出新十条优化措施,制定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方案,把抗疫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

三年来,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医疗救治、病原检测、疫苗研发与接种等能力持续提升,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应对能力、救治能力显著增强,防疫屏障更加巩固,为动态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略定力与策略活力相辅相成。

三年抗疫,感受真切: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务实之举,也是牢牢掌握抗疫的战略主动权的前提和基础。

主动转向、平稳转段是三年抗疫的战略成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一以贯之、贯穿始终的价值理念,成为战略主动的力量源头

新年第一天,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像往常一样逐床查房。看见这个熟悉的身影,一位还在插管的老年患者虽然不能说话,却情不自禁地抱拳致谢。

“医生的战场在病人的床旁。”李太生曾是2020年该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医疗队队长,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81天。这一次,他也病倒了,但4天后就回到了分管病区,坚持会诊、查房、救治。

发热门诊爆满,重症床位紧张,救护车呼叫激增……2022年末,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相继迎来奥密克戎毒株感染高峰。面对疫情防控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医务人员日夜奋战,勇毅坚守在医疗救治一线。

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坚持“应接尽接、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对急危重症患者全力救治,对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提供分级管理和服务。一系列医疗救治措施接连落地,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从“乙类甲管”到“乙类乙管”,从“防感染”到“保健康、防重症”,是三年抗疫的战略成果、战略举措、战略转段。

三年抗疫,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一以贯之、贯穿始终的价值理念,成为战略定力的力量源头。

新冠疫情全球流行,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我国制定疫情防控政策的首要考量。

集中收治的新冠患者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全民免费接种疫苗,新冠治疗药物纳入医保……“我国抗疫三年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我们争取了三年的宝贵时间,为优化防控措施创造了机会,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赢得了民心。”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

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出的有关文章认为,中国政府通过在应对疫情中的巨大公共卫生投入,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其经验值得各国学习。

算大账、算整体账、算长远账。三年抗疫,面对未知的新冠病毒,我们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全力保障人民生命权、健康权。

2020年初,大疫突袭,党中央果断决策: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我国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从刚出生的婴儿到百岁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

2021年,德尔塔变异株带来的疫情波及20余个省份。10月,内蒙古额济纳旗,近万名游客滞留。快速流调、风险分类、封控管理、大规模转运……大约两周时间疫情就得到初步控制。有外媒评价,中国是全球唯一控制住德尔塔变异株传播的国家。

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株席卷全球。2月4日、3月4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先后如期开幕。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慨:“北京冬奥会闭环管理非常成功,闭环内阳性病例率约为0.01%,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从早期遭遇战到后期攻坚战,从生命救治到生活保障,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贯穿着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

这是三年抗疫的几个微镜头:

——“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供应。”2020年3月10日,__在湖北考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时专门嘱托。

3天后,武汉的一些社区群里发来通知:“活鱼运输车已到达小区门口,请居民们按楼栋依次下楼排队购买。”

“当时买了两条鱼,不到50元,跟平时价格差不多。”这一幕,让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黄鹂路社区居民王辉深深记念。

——“上海青”是上海人的“当家菜”。2022年4月上旬,一些市民家中冰箱渐空,市场菜价一度上涨,“吃青”呼声高涨。如何保障2500万人的吃菜问题,成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基础工程。

关键时刻,上海启动绿叶蔬菜应急保供机制,千方百计抢播抢种,自产绿叶菜从日上市不足1500吨恢复到3000吨以上。蔬菜更足,民心更稳。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三年抗疫,感受真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真诚追求、是共识共举、是力量之源、是现实写照。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筑起护佑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实屏障。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为优化调整防疫措施,推动中国经济大船破浪前行打下坚实基础

黄浦江畔,百舸争流。

2023年1月1日,上海港宣布: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准箱大关,连续第十三年全球第一。2022年三季度以来,上海经济主要指标表现好于预期,跑出恢复重振的加速度。

荆楚大地,八方辐辏。

2022年12月28日,2022中国武汉(汉口北)商品交易会隆重开幕,3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商协会负责人和数百位知名企业家齐聚,与三年前空无一人的街巷形成鲜明对比。

上海和武汉,两座历经疫情大考而生生不息的城市,迸发出蓬勃向上的力量。这,也是三年来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我们继续科学优化防疫措施,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为经济稳定复苏打下坚实基础。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所说:“赞赏中方优化调整防疫政策,相信将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一边是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一边是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取得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积极成果——

2020年初,疫情来势汹汹。紧要关头、非常时期,我们走出一条先控制疫情、再局部复工、然后全面复工的最优路径,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年,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1年,疫情阴霾持续笼罩,一些国家甚至面临产业链“断链”风险。这一年,全国没有出现疫情规模性输入和反弹,GDP同比增长8.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年,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阶段性加大。这一年,我们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在全球许多国家人民群众承受高通胀和粮食、能源危机巨大压力的大环境中,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三年来,我们始终积极应对、主动作为,有效保障了人民健康安全和经济平稳运行,也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过这三年,我们对战胜新冠疫情更具信心和底气。

“张叔,这是政府为老年人准备的‘爱心防疫包’,里面有药、口罩和消毒湿巾,您收好。”新年伊始,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31支由党员、驻村干部、村民代表、卫生院医生等组成的服务小分队走街串巷,将“爱心防疫包”送到老人们手中,并耐心指导他们用药。

关注“一老一小”、基础病患者等重点群体,浙江省组建村社“万支小分队”,为群众提供暖心服务。目前,全省已整合30多万名网格员,以及村社党员干部、包联下沉干部、群团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

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三年来,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出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为我们抵御风险挑战、聚力攻坚克难提供了根本保证。

小口罩,大合力。2022年底,N95口罩市场需求陡增。加班加点、增产扩能,1个月内,工信部调度企业由50家迅速增至500余家,日产能超过1.9亿只,保障足量供应。同样,在2020年初,我国口罩供应一度告紧。迅速转产、合力攻坚,仅35天,全国口罩日产量就增长约13.5倍。

补短板,强弱项。三年来,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科技实力、储备的丰富医疗资源,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支撑。

“如果我再选一次,也一定会出去做一些什么。”2020年1月,得知武汉医护人员通勤有困难,快递小哥汪勇主动开车,每天奔忙数百公里。“一人一车”渐渐壮大成一支30多人的志愿服务车队,服务保障了4000多名医护人员。

当前,面对救护压力、保供难题,人们再次吹响集结号、拧成一股绳。“一个人顶不下来,就两人凑一个班”,这是江苏淮安第三人民医院护士长周婷婷收到的同事留言;“有机会支援急救运输,再辛苦也值得”,这是天津公交司机杜青岭支援120急救后的话语;“想到居民收不到快递非常着急,我就自愿报了名”,这是京东快递员刘更强驰援北京时的想法……越是吃劲时候,越能凝聚起同舟共济、携手战疫的团结伟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三年来,我们共同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收获了抗击疫情的强大武器。

实践证明,拥有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抗疫斗争的新胜利。

——走过这三年,我们对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更具信心和底气。

2023年元旦当天,全球首架C919国产大飞机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飞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顺利完成新年首飞,也踏上第九架次验证飞行之旅。

从大型飞机、载人航天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到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优势不断巩固,从粮食产量连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到城镇新增就业始终保持1100万人以上……疫情严峻考验之下,中国经济大船迎难而上、破浪前行。

这三年,中国经济韧性强劲。

1月4日,重庆果园港铁路专用线一派繁忙。上午10时,2023年首趟西部陆海新通道(果园港)重庆造专列满载化工品和汽车轮胎等启程出发,将通过铁海联运方式把货物运至巴基斯坦、英国、加拿大。2022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全年开行量突破8800列,再创历史新高。短短5年多,这条班列开行量增长49倍,运输货物从十几种增至640多种,折射出我国对外贸易的十足后劲。

2022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2022年,顶住疫情反复和乌克兰危机等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经济划出一条“V”型复苏曲线,预计全年经济总量超过120万亿元,再次彰显了强大韧性。

这三年,中国经济底盘坚实。

岁末年初,位于浙江桐乡市的哪吒汽车智慧工厂内,所有车间正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哪吒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方运舟表示,2022年,哪吒汽车累计销量突破15万辆,同比增长118%,销量已实现连续29个月同比增长。2022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跑出“加速度”,产销量同比均增长1倍。

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正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我国市场规模巨大、优势明显。“我国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补短板锻长板投资需求旺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空间,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将引领创造更多市场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

这三年,中国经济创新求变。

2022年12月20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两款质谱仪新产品,性能比肩国际中高端水平,引发业界关注。经过多年潜心研发,这家中小企业在高端科学仪器领域接连收获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董事长周振信心满怀:“我们将坚守‘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的初心,向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发起冲击。”

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6万家,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45个,“四新经济”企业占企业总量比重超四成……三年来,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蓄势垒基。

实践证明,我们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有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家等人力优势,只要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大国战略博弈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三年抗疫,感受真切: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和正确道路指引,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稳中求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就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牢牢掌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主动。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共克时艰,曙光就在前头

“10、9、8、7……”巨型LED屏幕上,数字不断变换,人们齐声倒数。2022年12月31日晚,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灯光璀璨,“站”无虚席。

在重庆解放碑,在武汉世界城,在秦皇岛阿那亚……2023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神州大地,相聚跨年,拥抱来年。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1月8日起,出入客运场站、乘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测温;民航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调控措施;优化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措施……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各地区各部门正按照党中央部署,精心做好过渡期管理,复工复产加快,复商复市回暖,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呈现出积极的新变化。

——这些天,我们看到,大江南北正加快复苏,升腾起弥足珍贵的“烟火气”。

“熟悉的感觉终于回来了”“还是喜欢车水马龙的景象”……新十条优化措施落地后,首都北京的发展脉动更趋强劲,大街小巷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忙。

2022年12月29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随着中国经济从三年的新冠疫情中复苏,北京的街道再次出现拥堵,游客争相预订出国度假,企业预计商业活动将回升。”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报道说:“除北京外,许多其他地区的社会活动也在恢复,成都和重庆的道路交通流量大幅增长,拥堵程度与北京相当。”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流动的中国”正加速释放发展活力。

从餐厅到商场,消费市场日渐升温。

“客流有了很大回升,基本上恢复到了2019年的八成左右。针对新的政策,我们也推出了一些优惠套餐和政府优惠券活动。”天津一家火锅店店长刘元锋很开心。“好久没见到商场有这么多人了,有点兴奋和感动。新一年,希望能把生活过得更丰富多彩。”有段时间没逛商场的天津市民李女士,对未来充满期待。

上海外滩新年夜人山人海,成都SKP商场试营业当天排起长龙,长沙五一商圈人声鼎沸……近期,不少城市的核心商圈稳步复苏,餐饮、娱乐等消费加快回暖。

从北国到南疆,旅游景点人气走高。

1月1日,黑龙江哈尔滨。气温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第二十四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精彩上演。人们在这里拍照、游玩、观赏松花江两岸冰雪风光……不少游客和朋友视频连线,分享惊喜时刻。“虽然冷,但畅快玩耍的感觉太开心了、太满足了。”游客冯女士说。

海南三亚,同样人头攒动。据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介绍,酒店在元旦当周预订量较前一周增长超3倍,入住率明显提升,超过九成。

“新十条发布后,机票瞬时搜索量增长7倍,‘乙类乙管’方案出台后,国内机票预订量又冲上近3个月来的峰值。”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郭乐春告诉记者。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42.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同比增长4%,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35.1%。

——这些天,我们看到,各行各业正铆足干劲,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走出去,拿订单。”2022年12月17日,广东省赴阿联酋参展包机从广州起航。140家粤企、270名外贸代表,组成大型包机参展团,赶赴迪拜参加第十三届中国(阿联酋)贸易博览会。几天后,带回10亿美元的意向订单。

“时间不等人,必须全力以赴。” 2022年12月18日,位于四川广安高新区的拓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厂房内,机械臂上下翻飞,一张张汽车顶棚刚“出炉”,就被装车发运。“近期,每天都有25班物流车往成渝两地发货。”公司负责人曾令平又租了新厂房,准备扩大生产。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三年,受疫情影响,浙江义乌市雅乐家居用品有限公司面临不小经营压力,总经理谢少鑫斗志不减:“疫情把客商挡在门外,我们就居家办公、直播带货、维系客户,已有7万多家下游企业找我们采购产品。2023年,一定会更精彩。”

“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耽误的进度赶回来。”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奋起直追、顽强拼搏。国际金融协会经济学家的报告判断:“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将是正在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中国”。

——这些天,我们看到,广大干部群众坚忍不拔努力,奏响了团结奋斗的最强音。

2022年12月上旬,随着居民用药需求激增,国内最大的布洛芬原料药和制剂一体化生产企业——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打响保供攻坚战。

自动化产线满弓劲发,上千名员工24小时倒班,国务院联防联控医疗物资保障组驻厂督导,省、市工信和药监部门合力支持,短期内把片剂产能提高了3倍。“我们有专人对接,做好制药企业原材料供应、职工保障、物流配送等工作。”山东省淄博市工信局副局长王琳说。

2022年12月18日,新华制药的布洛芬片产量攀升至1分钟1万多片,能够满足每天400万人的用药需求。就在当天凌晨,多批次布洛芬连夜运往北京。北京市药监局安排专项调拨任务,确保从下单出库到送至基层时长不超过4小时。“11时,药品配送车辆从顺义库房发出;13时44分,这批药品就发到53个社区和医疗机构。”负责驻场的北京市药监局第五分局二级调研员饶水平说。

与2022年12月初相比,2022年12月底我国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日产量提升超4倍,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从6000万人份扩产到1.1亿人份,指夹式脉搏血氧仪日产量由11.5万部提升至25万部以上。“广大企业和有关部门日夜奋战,买药难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说。

从加大重点药物市场供给,推动企业迅速稳产达产、扩能扩产,到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和统筹,将核酸采样点改造成发热诊疗站,为群众提供就近就医服务;从科学精准做好保通保畅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到一些基层社区通过共享药箱、互助送药等方式,满足群众用药急需……连日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落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干部群众团结一致、携手奋斗,为确保社会秩序稳定提供了坚强支撑。

信心比黄金更可贵。

三年抗疫,感受真切:奋斗创造奇迹,力量源于团结。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各地区各部门密切协作,各行各业风雨同舟,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__的新年贺词温暖而有力:“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每个人都不容易。目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仍是吃劲的时候,大家都在坚忍不拔努力,曙光就在前头。”

三年同心抗疫,启示我们:越是艰难时刻,越是关键时候,越要坚定信心。

三年来,我们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奇迹。新的一年,我们充满信心,把疫情防控工作关口前置、重心前移,把各项优化措施抓得更细、做得更实,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我们必将扫除疫情阴霾。

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

14亿多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更加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将汇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之力,赢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经得起风浪颠簸的。

抗疫三年突出成绩工作总结精选篇4

国家卫健委12月26日晚发布公告,正式将新冠__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冠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而是降级为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与此同时新冠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相关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现在选择的是一个更为现实的抗疫路线,未来也将继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和解决当前群众的疑惑和困难,这也是过去三年抗击疫情的方法论。

将新冠调整为“乙类乙管”,有利于把主要精力放在临床救治上

自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将新冠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以来。我国对新冠执行“乙类甲管”已近3年,对于此番调整为“乙类乙管”,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回应媒体关切时表示,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聚集专家的智慧、借鉴国内外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的决策。应该说,当前人类对新冠病毒和疾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疾病的危害性下降,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供给,以及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等,都为这次调整创造了条件。近三年的抗疫工作,也为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策调整后,我们要克服麻痹思想,特别需要关注病毒变异监测、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监测,切实做好保障健康、降低重症、减少死亡等工作。”梁万年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广发2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初期,新冠在武汉造成的病死率还是比较高的。再加上当时对该病毒的认识不够深入,无论是抗病毒药物还是疫苗,当时没有任何抵御它的手段,所以当时对新冠进行“乙类甲管”是行之必然,“因为我们需要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主要是三点: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在当时没有疫苗的情况下,除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外,很难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措施。事实证明,这些措施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一波疫情在中国大陆被完全控制住。”

“而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化,以及我们对新冠病毒的特点加深认识,这为新冠降级管理创造了条件。”王广发指出,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异,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的特点就是致病力降低导致重症病人和死亡病人的减少,以及传播力显著增加、传播速度的加快,“现如今我们有了疫苗和治疗的药物,如果仍对新冠按照‘乙类甲管’,严格按照清零的方式防疫,那么成本是巨大的,但收益很小。”

“从临床的情况来看,奥密克戎导致重症的数量比武汉当时的原始株要低。”王广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依法将新冠降为“乙类乙管”,有利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临床救治上。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27日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保健康、防重症”,依法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体现了实事求是、主动作为、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政策,将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病毒变异和疫情形势的变化,有助于把防控资源更加集中到保护患有基础病的老人、孕产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上来,有助于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有助于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选择优化出入境管理是与时俱进的选择

26日晚国家卫健委还同步发表了对新冠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通知》从疫苗接种、新冠治疗相关药品和检测试剂、医疗资源建设投入、分级分类救治、疫情监测与应对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出台十二项针对性管理措施。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27日表示,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不是可以松口气、或者歇歇脚的信号,更不是完全“一放了之”。

一位匿名疾控专家2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将新冠调整为“乙类管理”,配套出台的多项管理措施令人印象深刻。首先,此前对新冠采取的“乙类甲管”模式,要求确诊之后两小时内及时上报,由于确诊患者的大量增加,两小时内上报已不具备可行性,而降级为乙类管理后只需要在24小时内上报,这样可以确保正常的诊断上报,有利于医疗机构秩序的恢复。

另外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要求逐步恢复水路、陆路口岸客运出入境。上述专家认为,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各方面服务保障能力,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回到过去的正常状态已是大势所趋,这项调整也是比较合理的,因为现如今对出入境人员加以限制已无必要。

该专家同时强调,此次优化出入境管理措施是利大于弊,这将对全球抗疫带来更多的确定性。“实际上,即便中国没有走向放开,世卫组织也有在明年宣布大流行结束的计划,中国选择优化出入境管理是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全球是一个对抗新冠疫情的共同体,我们不能永远封控,这是不可持续的,这项政策的调整也反映出我们应对疫情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对此要有信心。”

“我们现在选择的是一个更为现实的抗疫路线,我们接下来也会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去应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出台更多具体化的措施和方案,继续实事求是地面对和解决当前群众的疑惑和困难,这也是过去三年我们抗击疫情的方法论。”该专家说。

调整为“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

政策调整之后,是否意味着我国完全回到了疫情前的状态?梁万年27日在回应媒体关切时表示,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高效地利用防控资源,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梁万年指出,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续流行。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受各地人群流动性、人口密度、人群免疫水平等的差异,各地迎来疫情流行高峰时间会有所差别,未来一段时间各地将陆续面临疫情流行的压力。一方面,政府部门、卫生健康系统等将会按照法律规定和职责要求,继续做好相关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千方百计地降低重症、减少病亡,维护人民健康;另一方面,特别需要公众做好个人防护,继续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减少流动和聚集,降低短期内流行高峰带来的对医疗资源的冲击。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27日也强调,我们还要看到,当前全球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走向仍有不确定性。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新冠疫情仍保持着高于普通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绝不是放任不管,绝不意味着所有防控措施的退出,而是要继续强化管理、强化服务、强化保障。

对于新冠的降级管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也表示,将新冠按照乙类传染病管理,就意味着将对新冠的管理回归到卫生系统的常规工作,依然要诊断、报告、管理每一例病例,可以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依法隔离,对污染的疫源地消毒,但不再由政府组织大规模的社区封控、中断交通等措施。疫情防控将解除临时的应急管理状态,而回归到传染病的常态化管理阶段。

曾光指出,在新冠防控政策的调整过程中,从“乙类甲管”调整至“乙类乙管”,是极为关键但艰难的一步,这种调整意味着对于新冠的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旦调整到乙类管理,未来再降到丙类传染病管理,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我相信新冠最终也会降为丙类丙管的,对此我们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

抗疫三年突出成绩工作总结精选篇5

近日,中国劳动学会和有关单位联合对全国500家左右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复工快速调查,并针对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对部分企业开展了跟踪调查。调查显示七类用工集中度高的企业普遍受到新冠感染疫情冲击,但由于各自情况不同所受到冲击程度异差很大,恢复反弹情况也不同,有的正从“低谷”走出逐步恢复、有的已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且略有增长,有的至今歇业且难以维持……

在国际疫情蔓延的新一波冲击下,企业从断链到补链、扩链面临新的挑战,劳资协商和协调劳动关系在国际疫情蔓延带来不确定性增加中也需重视,为激励企业全面加快复工,要救助中小企业在复工中渡过特别困难期。针对当前巩固和扩大复工复产需要去除的障碍和进一步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援企、稳岗、保就业的政策措施建议。

本次针对全国企业复工状况调查分布在全国31个省份,截至到5月9日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37份,其中复工调查企业有效问卷506份,缺工情况调查问卷31份。

调查显示,新冠感染疫情对我国企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时间较长超过预期,大企业、大项目复工复产拉动经济恢复作用强势显现,特困行业、小微企业受损失更为严重,调查小微企业中受短期影响能尽快恢复正常的占46.3%,影响较大、短期难以恢复正常的占43.6%,还有5.8%的企业受影响很大、难以维持。总体来看,复工复产的骨干力量是制造业,稳定力量在建筑业,受损最严重的是住宿餐饮和批发零售业,恢复较快的现代服务新业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及“一带一路”企业复工情况呈现不同特点。

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双兼顾 复市复业在逆势而进

总体来看,国内外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两次大的冲击,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复业在逆势而进、防疫积极向好和疫情高峰过去的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特征,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表现出不同特点。调查数据显示,不同类型企业呈现出分批复工的特点,1月份春节假期复工的占4%,2月15号之前复工的占25%,2月29号之前复工的占24%,3月份复工的较多占38%,4月份复工的占9%。调查企业有95.8%已经复工。

制造业大企业是复工复产的骨干力量,生产防疫物资企业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有益于健康的食品加工业恢复快、增长势头好。我国制造业大约有7000万农民工就业。很多企业在2月中下旬率先复工,3月下旬受到国际疫情蔓延冲击,断单、断链增多、正处于快速补链、扩链过程中,4月多数恢复或接近去年同期水平。疫情冲击下生产防疫物资企业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有益健康的食品加工企业恢复快、增长势头好。

建筑业大项目是复工复产的稳定力量,也是吸纳农民工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约有近5000万农民工就业,除部分重点工程正月十五后复工,大都在2月底后陆续复工,由于工期一般都是一至两年,受国际疫情蔓延冲击小,资金充足、员工稳定,原材料大部分在国内有保障,目前正在加班加点弥补疫情冲击所耽误了的工期。

服务业是复工复产中大容量吸纳就业的产业,目前正处于逐步恢复阶段。疫情冲击下餐饮、住宿、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行业出现“断崖式”下滑,是受损严重的“四大”困难行业,也是吸纳大量中低端劳动的行业,激活这类服务业企业是复工复产的重头戏。除春节假期值守岗位约20__万农民工外,大部分是3月下旬至4月随市场恢复陆续复市复业,“五一”小长假迎来一波反弹,但受国际疫情影响并未出现之前预测的“报复性消费补偿”。差异性恢复中的蔬菜副食品市场恢复快、反弹大,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甚至还略有增长,而商业零售、餐饮住宿、文化旅游仍在恢复中的“爬坡期”,复工不能复产、复产不能复销的情况比较普遍,线上订餐、线上销售、线上预约旅游等借势兴起。

现代服务新业态吸纳大批新生代农民工复工就业,成为疫情下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尽管现代服务新业态中快递、外卖、网约车、寻呼服务和家庭服务等因为行业属性和特点不同,复工情况有所差异,但总体来看呈现出V型,受国内经济恢复影响较大、受国际疫情蔓延的新一波冲击较小,整体上回暖较快。现代服务新业态的快速复工复产,既为大量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又保障了广大群众的正常生活,成为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的新兴力量。

众多中小企业是吸纳上亿农民工复工复产的主渠道,这次受疫情冲击最大、受损最严重。如果说大企业给国家贡献的是税收,那中小企业给国家贡献的是就业,是打赢疫情总体战中不可忽缺的宝贵力量,因此小微企业只要“有口气”,就要接上“呼吸机”,想方设法救活。一部分产生“抗体”的中小企业捕捉疫情冲击下市场恢复中的新机遇,迎难而进,化危为机,发挥“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和善于应对的“逆来顺受”的韧性实现创新发展,在国家救助政策和自救立起的合力下,正在开发出新领域、新天地。

农民工返乡创业呈现复工复产新天地,带动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有力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工精准脱贫。农民工返乡创业大都在中西部边远地区,受疫情冲击小,主要吸纳当地农民工,除疫情冲击订单减少外,基本没什么大的影响,从2月10号复工后,大多数保持正常发展。

“一带一路”上的农民工,受突出其来的疫情冲击难以复工。海外项目上的农民工大多数于春节前回国过年,因驻地国防疫管制,回国的回不去、未回国的出不来,出现人力资源空档期。从中建埃及项目、国机中设公司塞尔维亚水电站项目、中交建印尼雅加达路桥项目、圣彼德堡中俄文化城建设项目等一带一路项目上农民工复工看,建设项目和企业吸纳农民工较多,春节前大部分农民工回国过年,遇到突发疫情,因驻地国入境限制或隔离,一时回不去,国际疫情蔓延断开了其复工之路,只能靠原准备春节后回国轮休的员工加班加点和就近招聘技工弥补。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扩链”成关键

当前我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新阶段,企业复工复产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第一,防疫物资短缺时期已经过去,而消化防疫成本也成为特殊时期的“一道试题”,从返城隔离14天到保持距离作业、就餐,住宿和厂所、工地每天、每班消毒通风,增加专职检查人员、购买防疫物资等,都得在制造、建造和经营成本中消化。

第二,总体上“过度防控”对复工复产的束缚已经“退出”,常态化疫情防控将持续较长时间,从提高劳动者防疫素质出发,尤其一线工人防疫“补短板”和训练养成勤洗手、戴口罩、常消毒等防疫习惯正在同步推进,防止复工场所和住宿地出现疫情感染仍是重责在肩,避免工休日聚会聚餐的硬约束仍需坚持下去。

第三,2月中旬以来,复工复产在承受国内疫情冲击下逐步复苏,3月中下旬又遇上国际疫情蔓延冲击,使复工复产复业复市承受着叠加冲击的双重压力,经济恢复不确定性使复工复产处于市场需求不足、企业订单减少、员工稳岗困难、以及部分困难企业歇业或半歇业的特别困难时期,应有较长时间的准备。

调查反映,当前复工复产复市渡过特别困难期要攻克三大障碍:

一是攻克复工复产因企业供应链“断裂”造成的下岗增多难题,加快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扩链”,形成主链可控的布局优化,不是简单寻找替代,而是借此机会联合研发、升级产品、提升档次、赢得供应链上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话语权。迅速将主链布局在可控链条上,“头部”企业发挥整合和优化链条的关键作用,快速恢复与优化大中小企业协同配套的供应链体系。

二是攻克服务业市场疲软、中小微企业恢复乏力对复工复产复市的强制约,大力刺激消费,发放消费券、旅游券、拓展网络销售和网络直播带货等,将“减、免、补”的“真金白银”快速落实到中小微企业,激发中小微企业捕捉市场缝隙的活力,畅通消费领域的“毛细血管”,在政府救助和企业与员工抱团取暖“自救”的合力下加快恢复经营,创新发展模式。目前很多服务企业积极转型、创新模式,有的大力推动线上销售模式,有的联合上下游企业抱团取暖,有的积极寻求政府支持,等等,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救”,实现了转危为机。

三是攻克逐渐增多的下岗、失岗问题以及职工复岗和再就业难题。国际疫情冲击之下,我国经济恢复进程放缓,失业率有可能较长时间处于高位,需要国家出台更有力度和更有针对性的援企稳岗政策,加强对困难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关注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尽量将员工留在企业,用制度优势和政策优势对冲疫情冲击带来的挑战。

向中小企业“输血”中提振“造血” 稳住农民工就业主渠道

越是困难时候越需要挖掘自身潜力,越需要用改革来突破难题,越需要化危为机,将短期刺激的政策措施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优化结构结合,为后疫时代的新发展增加活力和储能。加快复工复产复市复业,要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新变化,应对国际疫情蔓延有较长时间准备,扶持中小微企业渡过特别困难期,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保就业保市场保供应链。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各级政府对企业供应链上“补链”和优化布局上“扩链”的专项扶持,财政、金融、就业政策综合发力,所需资金纳入援企政策“总盘子”,以优惠贷款扶持“补链”、以创业政策扶持“扩链”,“双创”扶政政策在特殊时期应有符合时宜的新内容,尤其加大对民营困难企业“补链”稳岗力度。

第二,制定餐饮、住宿、批发零售、文化旅游业振兴计划,对这四类特困行业给予“定向救助”,减房租,减网租,发放消费券,鼓励网络直播带货,采用共享用工、特殊工时制等非常之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第三,大力救助中小企业,稳住农民工就业主渠道。今年失业保险金返还的标准放宽,包括中小微企业裁员率不高于上年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对30人(含)以下的参保企业裁员率放宽至不超过企业职工总数的20%等,建议在特殊时期失业压力增大情况下,可扩大参保企业享受返还失业保险金范围,同时根据失业率变化情况动态调整申领标准,部分地区可以根据企业人员规模建立阶梯型返还方案,提高返还比例。在20__年实际返还500亿基础上,扩大返还企业人数后测算需翻番。给小铺小店小厂以特别救助措施。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可免征一年税收,在国有资产房租免收三个月的同时,行业协调非公企业房租也减免3个月,给予每户10万元至100万元优惠贴息贷款,让小微企业、小店小铺活起来,稳岗员工多起来,充分释放开拓市场缝隙的灵活性。

第四,建议加快改组或组建国家中小企业银行,使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农业合作银行等“回归”到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的轨道上,从根本上治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顽症,这个研究多年的改革举措在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因资金短缺面临生死的困境中应有突破,给中小企业“输血”中提振“造血”的信心。

第五,稳定贫困地区农民工就业。这也是对今年完成扶贫任务的最有力支持,去年贫困地区建档立卡农民工打工收入占到当年家庭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二,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有约300多万贫困地区劳动力需要外出稳定打工,应对吸纳52个特别贫困县农民工就业的困难企业,给予稳岗基本工资50%的特别补助,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有力支持今年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第六,发放困难企业稳定劳动关系基本生活补助。对复工后停产半停产企业还保持劳动关系的失岗职工,采取同级财政、社保、企业“三家抬”办法筹措特别补助金,按城市最低工资水平在半年至一年内发给基本生活补助,特殊时期将稳岗补助与返还失业保险金、就业补助结合起来,尽最大努力将职工稳定在企业。特殊时期对困难企业可将养老、工伤、失业保险从缓缴到6月底延至9月底,特困企业至年底。

第七,对失岗职工大规模开展职业新技能培训。应对今年特殊时期,实施20__至20__年三年从失业保险金节余中拿出1000亿元补贴培训5000万职工的行动计划,特殊时期可寅吃卯粮、将20__年计划适当提前到20__年,集中资金、集中时间、集中培训,也可举办新技能训练营等多种形式,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新职业作为转岗培训内容,探索培训与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在特殊时期提升技能为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储能。

第八,实施弹性用工、共享用工、灵活用工等方式,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链接、桥梁作用,缓解企业稳岗压力、通过共享用工调剂待岗工人到新岗位工作,可跨区域跨企业、按生产线或工种实现规模化共享用工,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来提高技术工人跨企业阶段性配置工作,缓解多年形成的“技工难”,将特殊时期提高人力资源效率与稳定劳动关系结合起来。

第九,重视复工复产中劳动关系协调和延长假期中工资或基本生活费协商等问题,注意新型劳动用工中劳动纠纷和没有劳动合同后怎样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的社会保险等新问题,尤其是适时监测和及时处置集体劳动争议问题,避免形成集体停业事件。充分发挥特殊时期人社部门会同工会、企联、工商联的劳动关系三方(四家)协调机制作用,引导职工和企业抱团取暖、共渡难关,在稳岗保就业维护劳动者权益和维护企业恢复生产经营之间寻找新的共识和平衡,实现劳资两利。

第十,发挥政府有关部门下沉困难企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作用,专班跟踪服务规模化用工的困难企业,在前段专班服务大企业、大项目复工复产后,及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帮助用工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困难企业上。

总之,特殊时期复工是稳就业、复产是稳经济,总体上“战时”“管制”将过去,市场恢复在上升,化危为机在进行,应对新冠疫情尚无“完策”、各国有经验、也有教训,我国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防疫和复工两条腿一起走路的独特方式,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和研究,在应对实如其来疫情冲击的“大考”中又有国际疫情大流行冲击的“新考”,防疫中创新发展的新经济、新管理将迎来上升机会,阶段性特殊政策的大胆尝试将有选择地转换成中长期制度安排,给国家卫生防疫治理能力现代化补上短板、填补上特殊时期应对之策的亮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