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2023产业发展项目调研报告标准版(10篇)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2023产业发展项目调研报告标准版(10篇)

在产业发展上大部分人都对写调研报告很是头疼的,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3产业发展项目调研报告标准版,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3产业发展项目调研报告标准版(10篇)

2023产业发展项目调研报告标准版篇1

近10年来,我国肉羊养殖业平稳发展,肉羊生产成本较低,肉羊产品销路看好,市场稳定。我市是国家优势肉羊产业带和省沿黄牛羊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全市羊饲养总量达265多万只,已具备年提供羊肉2。5万吨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出口羊肉3204吨,创汇65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48%、20。73% ,占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28。01%。最近,信息科就我市进一步发展肉羊生产的条件、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市肉羊产业的建议,供参阅。

一、我市发展肉羊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生产基础良好。我市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有发展畜牧业、从事肉羊养殖的传统,生产经验丰富。我市又是农业大市,全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420万亩,每年可提供农作物秸杆710万吨,为肉羊养殖业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加上近年来青贮氨化技术的应用和人工牧草种植的推广,为肉羊生产奠定了良好的饲草饲料基础条件。

(二)专业宰杀市场(村)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培植规范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在肉羊生产销售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如莘县朝城、冠县城关镇等羊肉批发市场和茌平洪屯回民李、临清尚店焦庄、高唐南镇梁庄等羊肉宰杀专业村经营思路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品倍受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消费者青睐。目前全市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已具备年宰杀销售羊100多万只的能力,年交易额达2亿元。

(三)宰杀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市拥有清真肉羊加工龙头企业两个,总投资1468元,现已具备年宰杀加工肉羊110万只的能力,产品主要供应中东、俄罗斯、港澳、欧盟等国际市场。其中阳谷张秋镇鲁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868万元,年宰杀加工能力80万只,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市场和中东、俄罗斯、阿联酋等国际市场,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9200万元,出口创汇1520万美元,列全省首位。该企业现已获得haccp认证,并取得了科威特、阿曼、阿联酋、约旦、利比亚、巴林、刚果、海地、黎巴嫩等国家的自营进出口权。

(四)规模生产效益可观。实践证明,农村养羊的适度规模繁殖母羊为50—100只、育肥羊为200—500只,以小尾寒羊为例,存栏繁殖母羊80只、育肥羊400只,年可获纯收益17万元(母羊:80只×1000元/只=80000元;育肥羊:400只×150元/只×1。5=90000元)。

二、当前肉羊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较差。尽管我市在肉羊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户改建暖棚圈舍,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但大部分养殖户目前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产速度慢,羔羊发病率、死亡率高。肉羊养殖尚未彻底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圈子中摆脱出来。

(二)羊群结构不合理,品种老化。由于近几年肉羊市场价格较好,羔羊肉走俏,养殖户不注重选备后备母羊,把羔羊大部分出售,造成适龄母羊比例偏低,周转速度慢,出栏率降低。

(三)资金匮乏,发展投入短缺。尽管我市近几年每年都投入一定数量的扶持资金用于肉羊产业发展,但其数额较小,很难满足农民规模发展肉羊的资金需求,一些优质肉羊品种无法大量引进,高新技术难以实施。

(四)肉羊预混料生产、使用重视程度不够。我市专用羊预混料基本不生产,出售商也不多。少数生产厂家的肉羊预混料中,维生素及各类微量元素含量低、价格高。养殖户添加预混料的很少且很盲目,据调查,规模饲养户近三分之一肉羊发病、死亡病例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造成的。虽然我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下脚料产量较高,但利用率不高,加工贮存不合理,浪费严重。目前全市玉米秸利用率仅占总产量的29。8%,麦秸不到10%;对各类鲜酒糟、酱油(醋)糟、玉米淀粉渣、棉皮、瓜果蔬菜加工下脚料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的利用效率也很低,贮存加工不科学,霉烂变质多,饲喂效果不好。

(五)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健全。目前我市肉羊养殖主要是以农户为基础的超小规模分散饲养方式,并且肉羊养殖与加工联接不紧密,产、加、销脱节问题普遍存在,养殖户销售不便,加工企业货源渠道不畅,大量外调,既影响了养殖户效益,又增加了加工企业生产成本。

三、加快发展我市肉羊产业的思路与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级对农业尤其是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立足我市优势,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推进肉羊产业发展非常关键。积极宣传肉羊养殖业发展面临的'大好形势和我市发展肉羊产业的优势,积极推广典型经验,切实增强农户发展肉羊养殖业的信心;重点扶持加工龙头企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扶持肉羊品种改良、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畜牧合作社发展;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加大对肉羊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肉羊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切实落实肉羊生产用水用电用地扶持政策。

(二)搞好产业规划,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做好小尾寒羊主产区规划,以阳谷、东阿、莘县、冠县四县为主建设肉羊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经营方式,引导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起稳定的紧密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尽快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存关系。实施肉羊生产加工龙头带动战略,积极发展肉羊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以加工促发展带基地。按照“扶优、扶强、做大”原则,鼓励阳谷张秋镇鲁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山东新世纪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扩张生产规模,尽快成为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规范建设高唐梁村、茌平回民李、临清尚店等牛羊宰杀专业市场(村),使其尽快达到大城市市场准入要求标准。

(三)加大肉羊品种引进改良力度,切实提高肉羊品质。以品种改良为核心,实行引进良种和改良土种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优质肉羊品种普及率,带动产业升级。小尾寒羊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具有早熟、多羔、生长快、产肉多、肉味好、裘用价值高等遗传特点,是优良的地方良种,被誉为“国宝”,对其杂交改良后,可以进行高档羊肉生产。在全面搞好小尾寒羊提纯复壮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引进国外大型肉用绵羊品种进行经济杂交,发展肥羔和高档羊肉生产非常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

(四)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农民和经济实体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产业各个环节搞好服务,加快科技推广应用,促进行业自律,提高组织化程度,实施产销对接。组织肉羊饲养场(户)、饲料生产企业、种羊繁育场、羔羊生产场(户)、屠宰加工企业等组成肉羊合作社,形成一个上下衔接、左右配合的网络体系,架起饲养户、企业与市场的桥梁,进一步推动肉羊产业化发展。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组织教学、科研、生产单位,对肉羊产业化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联合攻关,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围绕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标准化生产场(区)设计、生产工艺、饲养技术、疫病防治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指导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尽快建立起支撑标准化的技术体系,促进肉羊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五)开发本地饲草料资源,筛选合理利用方案。与本地及周边农产品加工厂签订长期包销合同,成立饲草料专业调运合作组织,定期送到各养殖户并指导贮存加工使用。构建饲草料供、销网络,随时联络、均衡供应、及时调剂、送货上门,使规模养羊户既能保持日粮稳定供应,又能大幅度降低原料采购费用,使厂家、养羊户双方受益。定期公布瓜果蔬菜加工下脚料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价格、采购方向、加工保存技术、饲喂注意事项等,推广玉米秸青贮和麦秸氨化饲喂技术等。

2023产业发展项目调研报告标准版篇2

__是我省唯一的“省农机产业基地”,农机机电产业纳入了娄底市“__”重点培育的十大产业集群、全市6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享受全省“__”重点发展的50个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全县现有各类农机生产、经营企业(门店)500家,其中农机机电生产企业138家,,农机机电产业年产值达10.5亿元,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现就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机机电产业优势明显

(一)基础条件较好。全县有138家农机机电生产企业,具备了产业集群基础,经开区规划了1600亩的农机机电产业园区,目前已有1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机专业市场”,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农机机电产品集散中心,市场辐射湘、鄂、川、云、黔、豫、赣、浙、粤、桂等20多个省(区)及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年交易额达10多亿元。由于园区和市场的辐射和集聚效应,还吸纳了一些配套的轴承、电机、三角胶带及标准件厂家进驻,兴办了一批铸造厂、冷作件厂、塑件厂等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营销网络,拥有一支万余人的农机营销队伍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以及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了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能够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二)产品门类全。主要产品有微型组合米机、三轮车、拖拉机、水田耕整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粉碎机、磨浆机、压面机、水泵、电机、喷雾器、玉米脱粒机、半轴等60多个品种,300多种型号,其中大部分产品是全省的拳头产品,已有27个产品纳入国家和省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16个产品纳入国家和省购机补贴目录,获得国家专利产品近200项。去年,我们又与大学、农业大学、日本东星技研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联合在我县设立了农业机械研究开发基地,着力开发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适用范围广的新型农机具。

(三)品牌效应好。农机声名远播,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其中微型组合米机占全国绝大部分米机市场,被誉为“全国米机之乡”,拥有4个“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38个省农博会金奖,1个产品正在申报国家免检产品。特别是自以来我县连续成功举办6次全国性的农机会展,农机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市场前景广阔。随着购机补贴等政策的连续出台,给我县农机机电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国外市场前景也十分看好,据我们了解,包括印尼、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农机化水平还相当低,农机产品的需求量相当大,8月,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的农业部官员和农机专家对我县农机生产企业及农机机电大市场进行了认真考察,他们对我县生产的耕整机、家用组合米机、小型水稻收割机、喷雾器等小型农机产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非常欢迎我县的农机产品进入东南亚市场。

二、近年来我县发展农机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引导规范,强化行业自律。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针对国家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和我县农机产业的发展实际,我们适时出台了相应政策,以规范产业的发展方向。,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农机机电产业若干问题的意见》;,确定了“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农机大市场+农机会展+自主创新”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明确走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系列化、专业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制订了《县农机机电产业“__”发展规划》,明确了“__”期间农机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扶持重点及相配套的扶持政策。经过连续这几年的引导、规范以及上述政策措施的落实,我县农机机电产业步入良性互动的集聚发展轨道。二是强化行业监管。,成立了县农机机电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农机机电产业管理办公室,积极开展了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的工作,并组建了“县农机机电产业协会”,制订了《协会章程》和《竞争公约》;,针对行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又先后组织成立了农机产业协会铸造分会、组合米机分会、电机分会和运输机械分会,并通过了分会章程,选举了分会组织机构,签署了行业公约,缴纳了履约保证金,较好地解决了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的问题,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每年从全县推进工业化基金、农机机电产业发展基金和科技三项经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产品研发投入。选择1-2个科技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攻关;对自主开发或引进的新技术、新产品投产后每年生产经济效益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农机企业,政府一次性奖励3-5万元。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进行校企联姻,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产品的研发成本。9月,我们与大学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大学在我县设立第一个县级研发基地;11月,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就农机产业的从业人员培训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122月,我县的农友机械公司、湘源科技集团等企业与农业大学工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3月,湘圆技术有限公司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组建了“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月,省农友机械有限公司与日本东星技研所达成联合开发协议。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县农机机电产业办与农业大学、省农机鉴定站及我县的部分农机生产企业联合制订了组合米机的省地方标准;,主导制订的省组合米机地方标准通过技术监督部门的审查,成功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同时对电机、三角皮带、筛片等主要农机配套产品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对质量未达标准的不准进入市场,不得进入企业配套,从源头上确保了农机产品质量的提高。四是实行严格的'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大了对无证企业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企业从事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农机机电产品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三)打造集约平台,促进聚集发展。一是建设专业园区。率先在县经济开发区设立了全省首个农机机电产业园区,规划占地1600亩,并出台了入园的相关税费、土地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机龙头企业进驻农机机电产业园区。目前,农友,湘源、金峰、韶峰等1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相继入驻农机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二是组建农机机电产业集团,搭建出口公共服务平台。充分运用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和优化整合,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组建成一家上市股份制公司,并择机整体上市。目前,行业整合和集团组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9月,我们成功将五丰、金三角、五金、正兴等运输机械企业按股份制组建了运输机械集团五丰机械厂,11月,农友、永旺、白碧、远达、恒昌、兴鑫、良华等七家企业组建成省农友机械集团,今年以来又陆续把14家组合米机企业、2家耕作机械企业和2家铸造企业进行整合,组建了兴华、南方、劲松、金峰等有限公司,目前产业整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三是实行专业化生产。严格控制整机生产企业数量,着力发展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目前整机生产企业从最高峰时期的138家降到现在的65家,配套企业从原来的63家发展到现在的125家,初步形成了以三塘铺镇、青树坪镇为主的铸件生产基地,以印塘乡为主的冷作件生产基地,以县经开区、永丰镇为主的终端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实现了专业化、集约化生产。

(四)突出本地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一是建好专业市场。1997年,我县建成了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通过招商引资,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了市场的异地新建,其建筑面积达到5万多平方米,现有商户200多家,市场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其规模、销售收入都比新建前的翻了一番,现已发展成为省有名的农机专业市场,中南地区重要的农机产品集散中心,并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机专业市场”。二是打造农机品牌。从起,连续6年成功举办了全国区域性的农机会展,每年参展客商1000多家,累计成交金额近40亿元。去年,首次以我县的名义举办了农机机电产品展览会,逐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协会承办、市场运作的会展举办模式,产生了会展效应,打造了农机品牌。三是提高知名度。积极组织本地农机企业走出去参加全国、全省农机产品订货会及越南国际贸易展览会、东盟博览会等各类专业会展,进一步提升农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促进农机产业出口,推动国际经济合作。近三年来,我县先后有湘源、白碧、永旺、金峰、神手等5家企业已办理好自营进出口权手续,扩大了农机机电出口实体,进一步加大了我县农机产品走出国门的步伐,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内外产品大型展会,大力提高产品知名度。我们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第三、四届越南(胡志明市)国际贸易博览会,第三届东盟博览会和第八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六届亚洲农机峰会等国际性会展,均取得了很好的收效。今年5月28日-31日,我们组织农友、永旺等农机企业参加了在越南河内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部分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展览会,展会期间共接待越南、老挝等国家经销商及客户达200多人次,签订合同30多份,预订组合米机台,耕整机1000台,成交额达70多万美元。我县农友机械集团公司还与越南港越合力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联手共同开发东南亚市场,目前已经在越南的河内、海阳、胡志明市等地建立长期销售网点和维修服务部10多个,计划今年下半年起赴老挝、泰国、缅甸、孟加拉国等国家设立4个以上的分公司,建立2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出口额届时将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大大提升产品在越南及其周边东南亚国家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引导金峰、神手等已有自营出口权的农机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开拓国际市场,把产品尽快推向国际市场,为今后一段时期“走出去”的高速发展增添了新的平台和有效支撑,目前这两家企业均已与国外客户取得联系,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不久即可实现自营出口实绩。

三、我县农机机电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普遍偏小,管理水平落后。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带动能力不强,绝大多数农机生产企业沿用家庭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模式,可以说,还没有一家企业建立和完善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二)资本存量不多,发展后劲不足。前段,我县农机机电产业依靠低资源消耗、低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价格,走“低价占领市场”之路,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产品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大幅减少,企业生产经营日益困难。同时,企业融资能力普遍较差,很难在银信部门贷款,“滚雪球”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农机产业的发展后劲。

(三)技术含量偏低,创新能力不强。农机机电产业的从业人员,虽然一部分是原有集体企业改制下岗再就业的熟练产业工人,但他们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专业技术培训,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欠缺,高素质的产品研发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引不进、更留不住。由于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开发产品的能力较弱,工艺装备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

(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严重滞后,物流成本高。我县的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尚没有配套的货运配送中心和农机会展中心,并没有统一的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创业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物流时间长、成本较高。

(五)外贸人才缺乏。我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严重缺乏外语和外贸实务人才,特别缺乏既懂外语和国际贸易知识又熟悉生产的复合型人才。

(六)口岸联检机构不全,通关不便捷。由于娄底尚还没有海关和商检的办事处,联系与业务办理都十分不便。加上现在出关都要换海关监管车,既费时,又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

(七)出口退税不到位。受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等方面的影响,造成企业退税不能及时到位,一定程度影响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继续加大行业整合和分工协作力度,走集团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发展道路。

(二)下大力气引进农机产业战略投资者,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省农机产业基地”。

(三)继续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术产品升级力度,进一步优化我县农机产品结构。

2023产业发展项目调研报告标准版篇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地方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力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我们海岛,受制于交通运输等自然环境影响,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成为我县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为此我们对我县当前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优化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

一、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主要特点

一是第三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扩张,其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上升。近年来,我县围绕“渔业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岛”的三大战略,改变了以往重一产轻三产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得到了突飞迅猛的发展。20__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47亿元,增长16。9%,高于总体增加值2。5个百分点。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其他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20__年全县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行业综合门票收入4340万元,旅游直接收入6。9亿元,分别增长2。7%、35。6%、53%。在旅游业的拉动下,全县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20__年全县消费品零售额达到9。13亿元,增长18。6%。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较第一业发展相对滞后。按照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一般标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应不低于45%。从我县三次产业结构看, 20__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2%,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到56%。

二是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从第三产业内部增加值构成看,与旅游相关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高,但企业普遍效益不高。至20__年底,我县共有注册餐饮住宿企业14家,其中赢利的只有2家。这主要是由于受旅游季节性因素影响,企业营利时间短,经营成本相对较高。

三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由于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业准入限制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产业,准入条件高,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第三产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

四是城市化水平低抑制了第三产业扩张的需求。由于我县是传统的渔业资源型经济,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目前受自然资源影响,渔村出现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困难,渔民的就业领域没有得到充分扩展,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

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税收的影响

(一)第三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为地方税收总量的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地方税收的贡献逐步增加。20__—20__年,全县地税收入总量由2217万元增长到5400万元,平均增长19%。20__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47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占地税收入总量的比重由20__年的48。9%增长到20__年的64。4%。预计20__年全县地税收入总量将达到6000万元,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占地税收入总量的比重将达到67%以上,成为地税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第三产业税收的地方贡献率对优化收入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全县近五年的第三产业税收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所产生的地方级收入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为77%,而第二产业税收所产生的地方级收入占第二产业税收比重为66。7%(只分析地税收入中的比例,如果考虑国税收入,比例将会更低),第三产业地方级贡献率高第二产业1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所得税体制改革的影响,第三产业地方级贡献率呈逐年增长态势,20__年达到了79。3%,比5年前提高了25。2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的征收控管相对严密。从全县第三产业所辖的几个具体行业来看,除批发和零售业外,其他行业全部是缴纳营业税的行业。对此,地税机关可以通过发票实行以票控税,源头控管,最大程度防止税收流失。税控机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了对服务业的税收管理。因此,第三产业管理手段和方法容易操作,征纳环境相对较好。

(四)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影响我县地方税收的协调发展。从20__年第三产业各行业实现的地方税收分析,占全年地方税收比重较多的行业有房地产业(24。9%)、交通运输业(25%),而一些新兴的第三产业如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居民服务业等行业占地方税收的比重都很低,特别是我县的餐饮住宿业只有5%,批发和零售业只有3。3%,这与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主导经济明显不相称。而这些行业与传统行业相比,其实现的税收通常为营业税和一些地方税(费),这些行业发展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要大于传统行业的地方税收贡献率。因此,应加大工作措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税收贡献率大的行业。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资金投向,努力培植第三产业税源,大力发展对地方税收贡献率高,地方政府收益多的行业。要努力打造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保证第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拓宽空间。积极发展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刺激服务业需求。在当前经济基础条件下,应着力研究城镇建设的布局和规模,通过城市化建设,带动县城城区和周边城镇旅游、餐饮、房地产、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三)巩固壮大传统服务业,打牢第三产业发展基础。传统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要在扩大传统服务业规模、实现总量突破的基础上,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有利时机,巩固提升以旅游服务、餐饮服务、房地产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支柱行业和龙头企业。要鼓励、支持餐饮服务业,形成高中低档梯次发展的格局。要加速市场体系建设,提升辐射力,在城区商贸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旅游纪念品基地建设。要发展现代流通业,加速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

(四)优先发展新兴行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档次。在加快发展传统消费产业的同时,应充分依托区位、科技、人才等优势,把大力扩大现代娱乐服务业规模、提升消费型服务业层次、打造新兴服务业品牌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大重点抓紧抓实。在娱乐业发展上,坚持与旅游业发展相统一,打造多项目、多种方式的娱乐业,扩大娱乐项目的覆盖范围,坚持南五岛的统筹发展,加快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建立优势项目。在房地产业发展上,结合我县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持住宅建设的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进一步搞活岛外人员进岛购置商品房,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在旅游业发展上,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市建设、妈祖文化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配套服务,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坚持多措并举,实现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坚持立足自身与招商引资并举,既要发展壮大现有企业,又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人才注入第三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中介服务等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型生活性服务业。坚持市场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并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县乡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切实为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一)切实提高服务质效。对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减少办税环节,简化办税流程,努力做到手续从简、审批从快、期限从宽、优惠从高,切实提高服务效能。

(二)正确处理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特别做好二、三产业分离工作,在规范中促进,在促进中发展。对第三产业涉及的行业,合理安排税收检查计划,避免重复检查。

(三)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开假票、做假的账、两套账、账外经营和虚假申报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加大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对于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努力保持税收公平,建立和维护第三产业竞争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严格执行税收法定权限。第三产业发展形式多、涉及面广,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经济形式和新型业态。对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性问题,要认真调研,慎重解释,及时反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和谐外部环境。

2023产业发展项目调研报告标准版篇4

为进一步推进城区香蕉产业化发展,增强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打造香蕉品牌,力争把城区香蕉产业打造成为全区第一香蕉产区,今年5月份,城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城区部分市、城区及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对城区香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香蕉产业的现状

当前,城区蕉类种植面积由__年的__万亩发展到__年的__万亩,产量由__年__万吨发展到__年的__万吨。城区香蕉种植主要分布在__沿岸的__、__定、__三个镇。其中,__镇香蕉种植面积__万亩,产量__万吨;__镇香蕉种植面积__万亩,产量__万吨;__香蕉种植面积__万亩,产量__万吨。香蕉种植的品种以威廉斯b6,巴西蕉为主,其中种植健康组培苗威廉斯b6占香蕉种植面积的80%以上。在特色蕉类生产方面,鸡蕉主要在双定镇种植,面积__亩,年产鸡蕉约__吨;粉蕉分布在三个镇,面积__亩,年产__吨;红香蕉也有少量种植,但规模小,仅为零星种植。全城区已形成香蕉种植规模达__亩以上的村有__个,种植面积__亩以上规模种植企业x个,种植__亩以上香蕉种植大户x户,城区香蕉生产已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的格局。

二、城区政府扶持香蕉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政府大力引导,进一步做大香蕉产业。为了进一步做大香蕉产业,把香蕉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城区政府加大对香蕉产业的引导,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稳定香蕉种植面积和产量,并对香蕉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计划在“__”期间将城区香蕉种植面积发展到__万亩,产量__万吨,产值超过__亿元,使__成为广西香蕉生产第一大区。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近年来,城区政府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投入,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使蕉园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据不完全统计,__年城区通过争取上级财政资金__多万元来投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同时,还争取到__镇__村、上正村,__镇大林坡等8个土地整理项目,总共投入资金1。1亿元。另外,城区政府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蕉农解决修路、打井等问题。如__年,城区政府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__多万元帮助广西__农业开发公司修建一条水泥路和打两口灌溉水井。

(三)实施香蕉品牌战略,扩大西乡塘香蕉知名度。近年来,城区政府十分注重香蕉品牌的培育,并先后注册“洛洛香”、“甜弯弯”等香蕉品牌,并通过各种途径对这些香蕉品牌进行宣传。如城区政府每年都在“南博会”期间举办“洛洛香”香蕉节,通过“南博会”这个大平台,大力宣传我城区的香蕉品牌,提高“洛洛香”香蕉品牌的知名度,以带动城区香蕉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促进产业升级。实践证明,香蕉标准化生产及机械化采收示范项目的实施,对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增效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城区政府通过积极扶持广西桂洁农业开发公司、广西旺农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等几个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香蕉标准化生产采后处理技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促进了产业升级。

(五)大力开展香蕉创新技术培训,提高香蕉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为增加城区香蕉种植的技术含量,城区政府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作用,通过__香蕉专家大院、农民田间学校,对技术骨干、香蕉种植大户、农村经济能人等进行强化技术培训,推广普及香蕉标准化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每年不定期聘请自治区、__市香蕉专家到辖区进行专业技术辅导、解决技术难题,突破技术发展瓶颈。

(六)加强流通服务,促进销售渠道畅通。为了做好流通服务,解决香蕉销售困难问题,城区政府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做好服务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经常组织辖区种植大户外出招商或者参加区、市相关部门组织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名特优农产品招商推介活动。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经济人队伍。通过商会、协会等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本地农村经济人队伍,充分利用这些经济能人的作用,汲引更多的客商前来采购香蕉。三是建立健全城区农产品信息网络。通过建立健全城区—镇—村三级信息网络,及时对外发布产品供销信息。四是建设香蕉物流园,加强香蕉销售服务。目前,城区政府在__镇建设__亩香蕉物流园的一期建设项目已经启动。

三、制约城区香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城区的`香蕉产业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蕉类品种过于单一和上市时间过于集中。在城区蕉类种植品种中,香蕉种植面积占蕉类种植面积的98%。这就形成了一些特色的蕉类如粉蕉、鸡蕉等种植规模小、水平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上市时间集中,大部分香蕉在当年9月—12月上市,上市高峰集中在11月—12月初,容易造成阶段性供大于求,形成滞销。

(二)香蕉品质参差不齐、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城区香蕉生产过程中,公司化经营数少,大部分还是以单家独户承包种植为主。以单个家庭单家独户承包种植的香蕉,由于在管理上没有形成企业化管理,生产技术标准化程度不高,造成品质差异大。而以公司标准化生产的香蕉,由于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宣传,统一销售,生产技术标准化程度高、成本低,香蕉产品质量好。因此,城区的香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较为突出,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香蕉品牌运作不畅。目前城区有大热门、洛洛香、甜弯弯等品牌。大热门品牌由于大热门种植公司规模小,所占市场份额不多;而洛洛香品牌虽然近几年城区大力宣传,由于没有大的企业来运作,目前仍停留在商标上,没有得到真正推广,甜弯弯品牌刚注册不久,影响力还不够大。

(四)香蕉产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水平不能迅速提高。一是对种植科技投入不足;二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的扶持和引导不够,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类合作协会,他们在农业产业链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但大多是靠集资的方法筹集工作经费,不足以开展更深、更远、更多的信息、技术等服务工作;三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够,灌溉基础设施条件简陋,严重的影响着地区自然优势的发挥。

(五)农村耕地使用权流转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耕地的相对集中规模经营。由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目前耕地使用权还难以有效便捷地流转和集中,给农产品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带来了困难。

四、香蕉产业壮大发展的意见建议

香蕉产业是__农业的经济支柱和特色产业。近年来,随着市场上香蕉价格稳中有升,农民种植香蕉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香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__年种植面积__万亩,占__市香蕉面积的60%以上,规模化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为加快城区香蕉产业壮大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合理布局香蕉品种,种植季节,形成香蕉均衡上市和品种多元化。通过加大力度引导农民调整香蕉种植季节,合理调整香蕉秋、冬、春种植比例。做到均衡上市,避免供过于求。合理调整西贡蕉、鸡蕉、香蕉品种威廉斯b6种植比例,扩大西贡蕉、鸡蕉、红香蕉等名优特蕉的比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要继续推广这些优良品种的种植,推广健康种苗,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建设10万亩高产、优质、生态香蕉生产基地。

(二)充分发挥基地连片种植的示范作用,提升香蕉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目前农科院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大热门、马彰然、梁洁言、金光农场菠萝分场等香蕉连片种植基地的示范作用;积极采用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努力推广香蕉无损伤采收技术,从根本上解决香蕉采收的擦压伤难题,保持漂亮的外观和缩短货架期;研究建立香蕉深加工示范点,把香蕉加工成香蕉干、香蕉面粉、香蕉粉等,提升香蕉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对单家独户的种植户,利用多种形式途径加强种植技术的培训,及时提供城区香蕉产区生产、销售信息。

(三)继续举办香蕉节,继续实施香蕉品牌战略,扩大知名度。作为向外界宣传的一个重要途径,应继续举办香蕉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香蕉产业在区内外的知名度,扩大香蕉销路,将香蕉优势向外界展示。通过联合辖区香蕉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实施统一的香蕉品牌,促进香蕉销售品牌化。并逐步带动单家独户蕉农统一按企业标准化管理生产,统一对外销售,形成企业品牌化营销,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加快推进__镇香蕉物流园建设,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建设冷库、仓储、采后处理加工厂、停车场、电子交易平台和服务客商酒店等。完善和提升服务功能,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国内外客商到我城区经销香蕉。加强对产品促销工作的宣传,以提高城区香蕉市场的占有份额。

(五)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和政策引导机制,为土地流转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进行土地流转;召开各种现场会,与农民算经济账,让更多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成功典型及其效益,千方百计调动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采取政策扶持、协调融资、技术服务等积极措施,大力扶持香蕉种植大户,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实施农业产业开发和科技试验示范,扩大香蕉试验示范基地,拉动土地规模集中高效经营。

2023产业发展项目调研报告标准版篇5

脱水蔬菜是__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生产规模达到西北地区脱水蔬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销售基地,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沿海大中城市也有良好的销售势头,发展前景可观。

一、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前景

__县蔬菜脱水企业始建于80年代初期,以此带动__县脱水蔬菜已初步形成了外有市尝县有龙头、乡有产业、村有基地、户有品种的农业产业化格局。__年的发展与扩大,已成为__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创汇产业,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①、脱水蔬菜产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企业数、加工能力和出口量均居西北之首,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锻炼了一批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经纪人,赢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在农民群众心中形成了加快该产业发展的共识。全县蔬菜脱水企业已发展到79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中6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2家获得了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资格,8家企业通过商检注册认证;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其中 2家企业生产规模达到__年,实现年产值 亿元,利税 5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__县脱水蔬菜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③、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好。据调查,__县有较好的脱水菜原料生产的自然条件。引黄灌区灌排方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病虫害较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适于许多优质脱水菜原料的生产,生产的脱水菜原料品质优、色泽好、污染轻,加工出的脱水菜产品质量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得到了客商的普遍认可。经济效益好,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比较效益更为突出,农民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积极性高。据测算,在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平均一亩脱水蔬菜原料的产值是粮食的2-3倍。农民人均来自脱水菜产业的纯收入可达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__年发展,__县脱水菜基本形成了番茄、芫荽、芹菜、韭茺四大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__年__县发展原料基地3.3万亩。加之__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脱水菜原料生产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宁夏脱水菜生产中的煤、电,水费用低于山东、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使__的脱水蔬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

二、脱水菜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脱水蔬菜企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原料收购季节性强、资金用量相对集中的企业,每吨成本都在万元左右。__县年脱水菜生产量达8000多吨,需流动资金4000多万元。可目前企业只有不足__万元的自有资金,这就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

2、原料基地失优,收购竟争。脱水菜的当家产品甜椒因受病虫害的影响,已有多年不能在__县种植,原料基地失去了优势品种,使企业只能从甘肃张掖市和内蒙临河市等地远距离调运,每吨产品仅运费一项成本增加__多元,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出现了个别企业在银南、内蒙、新疆等地投资办厂的现象,使__县的农民痛失增收的好项目。加之,企业原料基地零散,订单尚不规范,供给出现竞争。原料的保鲜不易,青红椒病害和原料订单履约率低等问题造成原料供给不及时,使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出现在原料过剩时,收购压级压价;供不应求时,企业哄抬价格,你争我抢,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管理松散、销售盲目。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乏,绝大部分脱水蔬菜企业的董事长、经理和重要关口上负责人均为亲戚关系,管理上呈现“家族型”。内销上营销水平低,机制不健全,企业间无序、盲目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各自为阵、低价倾销,相互拆台,没有完全实现脱水菜企业协会“四统一”的管理要求。外销上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脱水菜最早发源在江浙一带,随着西北脱水菜的发展,南方在原料、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逐渐失去了优势,聪明的南方人及时把优势转向销售环节上,而我们则忙于生产,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随着生产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使原来供不应求的蔬菜脱水产品市场逐渐饱和,而今天的外销市场早已被南方脱水蔬菜经销商垄断,__县脱水菜企业生产什么、价格高低受制于这些销售商,严重制约了脱水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4、企业规模孝起点低。__县投资在百万元以下的企业占80%,且经营分散,规模太小,生产设备简陋,产品卫生质量不稳定,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产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对脱水蔬菜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严,安全检疫重视程度不够。加入wto后,国内外客商对脱水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县部分脱水蔬菜产品的卫生质量达不到国际认证标准;质量检测和信息服务滞后,对脱水蔬菜企业的加工技术、质量检测技术及原料生产中的卫生安全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脱水菜企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适应入世后国际国内市场的新环境,抓住机遇,充分发挥__县已形成的脱水蔬菜产业的比较优势,依托科技,建好基地,增强原料供给能力,提高企业达产率;加强企业技改、原料生产标准及加工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支持产业协会完善职能,创新机制,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产业内在竞争力;加强政府对脱水蔬菜产业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增强__脱水蔬菜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脱水蔬菜成为__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汇型支柱产业。

(二)发展对策

l、抓原料基地建设,提高企业达产率。必须确立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使基地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积极鼓励企业与农技推广部门挂钩、联营,依托农技推广部门从品种的引进到原料的

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过程技术服务。指导基地农户按企业生产时序,安排原料种植品种的茬口,延长原料供应和企业生产期;按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生产,提高单产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与技术部门联手,根据市场要求,引进开发脱水蔬菜新品种,增加产品种类,扩大产品市场;积极开辟新的青红椒原料生产基地,多方面解决青红椒原料问题,面向全国相关科研机构招标,解决青红椒病害问题,恢复__县青红椒固有基地,防止因青红椒病害的继续蔓延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的较大冲击;研究大批量原料莱低成本保鲜技术问题,延长原料供应时间。

2、以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为核心,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大对脱水蔬菜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全力推行不锈钢烘箱干燥法,实行烘干、分选和包装全过程封闭,防止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强化产品检验设施建设,健全产品检验制度,确保产品质量。组织力量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无公害脱水蔬菜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加强环保,卫生安全宣传,增强农户和企业的安全意识;逐步引导企业、基地按技术规程和质量卫生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向无公害方向发展。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支持企业申报产品品牌,做到产品有品牌、有标准、有承诺、创名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开拓创新,增强产业内在竞争力。遵循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产业协会完善、创新机制和功能,增强行业内部自律能力和上通下达的协调能力,以规范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推进和完善订单农业,走“企业+农户+基地”之路,促使企业和基地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建脱水菜企业集团,有效整合产业内部资源,提高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自营出口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企业应重视高层次经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营销水平;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区内外及国际市场脱水蔬菜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时把握商机,组织生产,进行网上交易,提高经营效益率。

4、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入wto后,企业的生产,经营、贸易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水平,适应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对企业厂长(经理)、中层管理干部、营销人员的wto知识、贸易规则、金融结算、经营管理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强化素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5、加强政府对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持。政府要用活用好wto对农业“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加强对脱水蔬菜原料基地建设、科技培训、技改研发、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支持;实施积极的税收、信贷政策,加强对蔬菜脱水企业的税收和信贷支持,加快__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

2023产业发展项目调研报告标准版篇6

宁波的服装工业历史悠久,尤其是以“红帮裁缝”名闻遐迩。目前,宁波服装产业特色明显、实力雄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__年,全市拥有各类服装生产企业3000余家,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3.16万人,年生产服装能力近15亿件(套)。其中:规模以上服装生产企业43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06.47亿元,同比增长36.63%;工业销售产值200.84亿元,产销率达97.27%;新产品产值2.52亿元,同比增长30.57%;完成出口的交货值111.32亿元,同比增长65.85%;实现工业增加值51.6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3.47亿元,其中税金总额20.13亿元,同比增长11.53%,利润总额13.34亿元。各项效益增幅比去年有较大提高,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稳健发展。

一、宁波市服装产业的特点

宁波是中国10__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且历来是我国纺织服装的重要生产基地。宁波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服装流派-“红帮裁缝”。宁波“红帮裁缝”创造了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件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装裁剪书”、“第一部服装理论著作”。因此宁波堪称是中国近代服装的发祥地,而今的“东方商埠.服装之都”。具有历史的传统优势和深厚的服饰文化底蕴。

现代宁波服装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汲服装之乡之灵气,不断抢抓机遇,创新进取,经过二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年的迅猛发展,宁波服装已从红帮裁缝的手工业作坊生产转向机械化大工业生产。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国际服装加工业的转移以及国内服装市场的繁荣,宁波服装加工业初步兴起。进入90年代,宁波服装进入辉煌的创名牌时期,崛起了一批知名的服装企业和著名品牌,如杉杉、雅戈尔、罗蒙等,形成了国内少见的服装名牌群星璀璨的局面,在中国服装工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宁波“服装大市”的美称也日益响亮。已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构建了鲜明的产业和比较优势。

二、宁波市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和优势

(一)产品门类趋向齐全

截止目前,宁波服装产业已形成了以西服、衬衫、西裤、女装、休闲装、职业装、童装、内衣、工艺服装、皮草等门类齐全的多系列服装产品及领带等服饰产品;形成了较全面地涵盖梭织、针织、家纺、羊毛羊绒等多种纺织服装的产业集群。从__年-__年,我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件)逐年提高(见下表),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7%、22%、24%、16%、5%、17%。__年,我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11.63亿件,其中梭织服装2亿件,针织服装9.22亿件,分别占全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完成服装产量的6.84%、2.47%、10.40%。西服、衬衫以及牛仔装、职业装、内衣等产品快速发展;服装用纺织品的开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部分高档衬衫色织面料和高档里料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品牌服装销售量稳中有升。据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男西服男衬衫销售品牌统计显示,宁波男装销售市场综合占有率傲立群雄、保持绝对优势,每月位居第一,服装业中国男装品牌“领头羊”的地位更为巩固。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近几年来,我市服装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一些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依据自愿互补的原则,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收购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很多名牌产品企业,在不放弃制造优势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服装设计、研发、营销及服装展览、教育和品牌塑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很多企业依托自身的品牌优势,走“一牌多品”、“系列化、多层次”和“多品牌”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服装产品在品种、档次上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同时,服装行业在数量上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和增加出口的基础上,由于更重视技术创新和质量的提高,因此,不仅西服、衬衫继续引领潮流,而且时装、休闲装、女装、t恤、牛仔、职业装、内衣以及皮鞋、皮带、皮包、其他服饰等产品也得到了延伸,改写了男装一统天下的格局,尤其是重点男装品牌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产品多样化,面料高档化,产业链建设逐步完善。面对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流行趋势,宁波服装企业成功地实现了正装休闲化、面料高档化的目标。

(三)品牌经济逐渐显现

我市服装产业正在挖掘原创内涵,依托新型工业化,率先推进产业创新,创造品牌经济。我市服装行业已从追求数量型发展逐步向品牌经营跨越,企业自主创新强劲,品牌意识和依托品牌获取效益的意识十分高涨。截止__年末,宁波服装行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雅戈尔、杉杉、罗蒙、唐狮、太平乌、洛兹)。雅戈尔、杉杉、罗蒙、培罗成进入“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排行榜,占我市进入500强商标品牌的44.5%,其中“雅戈尔”商标以42.53亿元价值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商标男装西服行业”第一名(500强中国最有价值商标平均价值为19.73亿元)。雅戈尔、杉杉、罗蒙、洛兹4个品牌进入了首批“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行列,占全国入选服装品牌的六分之一。罗蒙当选为我国西服行业标志性品牌,雅戈尔当选为我国衬衫行业标志性品牌,分别成为本行业品牌最高荣誉的获得者。全市拥有服装类“中国名牌”产品13个,占全市“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28.9%,为__年我市再次获得“中国品牌之都”称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品牌正在全面向女装、休闲装等产品拓展和延伸,品牌经营的业绩娇人。“名牌兴企”已成服装企业共识。同时表明我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已成功走上“品牌经济”的道路。

(五)外向开拓步伐加快

加快服装企业外向开拓步伐,鼓励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走出去,是我市服装行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战略举措。宁波装进军国际市场已多年。为提高企业国际化自主营销的能力和水平,境外设营销点是服装企业的重要选项。如雅戈尔、爱伊美等品牌专卖店已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最近,宁波装又登上世界顶级时尚发布舞台-20家甬企代表中国服装界在德国国际著名品牌时尚发布会上举行三天共六场时尚发布,亮出“ningbo”牌,轰动欧美客商,成为宁波装创建国际品牌的一个新的重要起点;也为提升中国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应对国际品牌的挑战迈出了重要一步。宁波服装企业的外向度较高。__年,服装工业完成出口的交货值111.32亿元,同比增长65.85%,占服装工业销售产值总额的55.43%。产品主要出口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中东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大多数是针织品,以加工贸易为主,主要是定牌加工的产品,多为中低档产品。同时,我市“红帮裁缝”质量效益型出口格局逐步显现。据宁波检验检疫局统计,__年1至11月,该局共检验检疫宁波产出口西服986批、160万套,总价达7463万美元,分别比__年同期增长17%、12%和40%。西服平均出口单价上涨14.5美元,大衣、衬衫等主要服装产品价格也纷纷走高。宁波“红帮裁缝”外贸出口已从数量创汇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主要表现为高附加值西服占出口西服比重增强。如奉化爱伊美公司高附加值西服占出口西服的总量已超过90%,该公司出口西服的平均单价从过去的25美元提升到45美元,最高单价达65美元。近几年来,宁波纺织服装业出口和创利税指标一直保持在全国同行业首位。

最近几年,宁波纺织服装企业向我国中西部及境外开拓的步伐明显加快。雅戈尔集团把工业园区建于重庆;博洋集团兼并宿州纺织厂并投资数亿元扩建10万纱绽的项目;维科集团全面收购武汉的湖北省龙头企业一棉集团。除大企业挺进中西部外,更多的宁波中等纺织服装企业也正在将工厂迁往安徽、重庆、新疆、镇江、淮北等中西部地区,纷纷建起了自己的针织原料基地,形成了企业产业链。东部纺织服装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东西优势互补,有利于我国实现从纺织服装大国向纺织服装强国的转变。申洲集团、巨鹰集团分别在柬埔寨投巨资建设针织服装制衣新项目,实践境外投资领跑国内纺织服装业,同时成功绕过欧盟对我纺织服装设置的贸易壁垒。

(六)技改投入不断增加

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经成为宁波广大服装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__年,全市服装业累计完成限额以上(5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2.16亿元,同比增长5.9%,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投资总额的2.81%。通过多年来的技改投入,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主要装备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增强了产品的后加工和深加工能力,提高了智能化、信息化及产品附加值。雅戈尔、杉杉、罗蒙、爱伊美、太平鸟、洛兹、培罗成等服装企业都已应用高科技面料,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先进适用装备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提升了企业形象和员工素质,为推进我市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七)宁波服装节凸显宁波形象

1997年10月宁波举办第一届国际服装节,将宁波服装业推到了国际交流的前沿,为宁波服装企业提供了展示实力的舞台,“服装节”开始成为宁波的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作为核心商贸活动的服装博览会,首届亮相就以450个展位的规模跻身中国5强专业服装展,开始凸显宁波形象。自此以后,宁波每年定期举行,至__年,已举办了十届。十年间,宁波国际服装节沿着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道路,在业界脱颖而出。宁波服装节托起的是自主品牌的t台,它为宁波乃至中国服装品牌注入了激情和活力,服装产业是宁波国际服装节的直接受益者。__年,随着服装博览会转型为服装服饰交易会,展会内容更加贴近服装市场的需求,展会的主要功能定位转移到“交易”上,从注重男装向涵盖服装服饰全行业产品转变,展位也随之增加到2200个。有关数据显示,连续举办了十届的宁波国际服装节,累计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宾客参会,国内买家和业内人士近20万人次。宁波服装节的成功,除了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还因为宁波会展业成功的市场化运作,使该节日益凸显会展经济的魅力,成为全国乃至国际服装服饰产业的重要国际贸易平台。自__年以来,宁波国际服装博览会又先后被商务部和中国贸促会等单位授予全国37个“a级展会”之一;入围“中国10大知名品牌展会”;“ifea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最具行业影响力专业展会”等殊荣。

三、宁波市服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宁波服装产业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

国内,如温州的男装,已形成夏蒙、报喜鸟、庄吉等众多国内知名品牌;温州政府制定的“穿在温州,建设中国服装名城”的目标正在实现中。又如杭州和东莞虎门女装以及佛山的针织等均显竞争优势。服装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设计,品牌和营销等高端环节。但在国际市场上,我市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还基本停留在制造-这一低端环节上;我市大多数服装企业,在国际服装设计-制造-销售大环节中扮演的是纯生产加工型的角色。我市服装的全国知名品牌多集中在几个男装(西服、衬衫)上,尚无世界品牌。

(二)集群内综合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整合

随着产业集群的加速形成,集群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缺乏风险预警机制,服装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不足。产业集群间联系比较松散,相互之间协作配套不紧密,交流与合作不够,甚至还存在相互替代性竞争。主要表现:区块分割,各自为政;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自成一体;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缺乏优势互补;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市尝技术等信息缺少沟通和共享。

(三)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众多的中小服装生产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或来样仿制,产业以跟进型为基础,专业化程度不高,简单重复多,这是我市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服装企业普遍存在的不足。不少企业过分依赖于核心企业或主导产品,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牵制。中小企业与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服装龙头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四)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来,宁波市政府制定了工业结构调整“1+7”系列政策文件,其中“优化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方向”等7个配套子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培育5大临港支柱产业和10大重点优势行业的方向,这在国内是走在前列的。但对服装产业而言,尤其是从服装产业的地位和创建“服装名城”的目标来说,需要出台专题政策,明确进一步加强对服装产业的政策性扶持力度。

(五)高层次人才资源短缺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变

新世纪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宁波现有服装人才队伍还相对薄弱,特别是服装研发、设计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外贸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资源严重缺乏,极大地制约着宁波服装企业和产品的提升,影响到走向国际市场,参于国际竞争。

(六)产业文化的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

创建“服装名城”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繁荣的服装市场,多样的服饰文化,定期的规模化国际化的专业交流活动,繁荣的商业环境等方面构筑的文化氛围。目前,宁波已拥有较强大的服装产业规模,但自古以商业闻名的宁波,服装产业的文化气息还不浓。相比绍兴、温州,宁波服装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相对落后,无论规模、档次还是基础配套设施都无法与他们相比。除专卖店外,宁波的服装专业市场与生产基地联系也并不紧密。另外,宁波人每年在服装消费上的支出不算多,即与居民人均收入排全国前列的位次不相称。

四、宁波市服装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

我市服装业发展战略定位可为:坚持领先发展,推进自主创新;确立品牌经济、新兴都市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三大主题;加强国际营销,以市场为导向,国际化为方向;以企业为主体,品牌为引领,专业为基础,全面推进先进制造规模化、品牌运营商务化、产业延伸时尚化、专业技术科技化、行业运行社会化、企业发展协调化。打造宁波服装产业高地和品牌高地,为宁波经济转型和中国服装业提升作出新贡献。

我市服装业发展目标为:通过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构建产业结构合理,主业突出、特色明显、产品多元、规模适度、集群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的高度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和复合化的时尚产业制造中心。在时尚品牌运营、设计、研发、时尚信息、贸易流通、加工制造等方面,继续引领中国服装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服装时尚采购与供应中心;同时开拓新的产业领域和市场领域,为提升宁波市就业率、gdp增长、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做出贡献,带动宁波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宁波服装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重组步伐

要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重点服装企业,特别是产品附加值高、项目质量好、市场前景广、竞争力强,但资金缺乏的高成长性服装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创新运营模式,提高活力,丰富产品构成和竞争多样性。针织和梭织服装构成宁波服装的两分天下,企业在加强各自专业性和特点的同时,加强产业关联、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品牌共荣。要增强企业间横向和纵向的经济关系,积极培育和组建一批新的大集团、大公司,进一步加大扶优抚强力度,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从整体上提高我市服装产业的竞争力。

(二)推进服装产业创新,构建时尚产业体系

要加快服装产业和服装企业的原创科技化步伐,以重点大型品牌企业为主,率先实现设计开发、科技创新为龙头的产业发展和经营,逐渐改变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局面,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和技术运行能力。要加快推进产、学、研联合,同时要对服装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在政策上予以重点倾斜,以加快提升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企业从研发、制造、物流、营销全过程实现基本信息化。建立服装产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要推进服装产业与时尚科技、时尚文化、时尚展会、时装媒体产业结合,大力发展围绕时尚,依托服饰的新兴都市产业,进而提升服装业的规模化、社会化和都市化程度。

(三)继续促进国际贸易,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

面对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国际贸易的挑战,我市服装业要切实增强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能力,熟悉和运用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规则,有效提高对外经济的效率和效益。要继续鼓励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企业走出去,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以设计研发合作和国际品牌为重点的国际合作和竞争。要积极引导企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在全力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多元拓展新兴的国际市常有条件的企业要瞄准国际著名服装企业和品牌,投资收购国外服饰机构和一线大品牌,从事国际品牌经营。要继续发展国际oem业务,建设一批上规模、标准化的oem生产基地企业。

(四)推进服装商业商务建设,创新服装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要以“品牌经济、时尚产业、都市经济”和“品牌商务、都市商业”概念,规划并形成宁波品牌与商业互动,建立商场与服装企业之间的良好商务平台。政府要给予技术投入大、研发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以技术投入奖励。要出台鼓励中小服装企业创新的支持政策,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鼓励中小企业创建品牌,对中小企业中的明星企业及最具潜质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要营造产业氛围,培育都市服饰文化,继续办好宁波国际服装节,强化服装节专业化、国际化、时尚化的特点,使服装节成为宁波服装产业发展的良好平台。要办好宁波服装博物馆,力争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宁波旅游新景点、市民吸取服饰文化知识的良好场所。

(五)继续推进品牌建设,全面构建服装品牌高地

要深化实施和完善品牌提升战略,保持宁波服装业品牌领先的优势。要从品牌数量到品牌质量,从产品品牌到企业品牌,从行业品牌到区域(城市)品牌,从单一品牌到综合品牌,从有形品牌到无形品牌,实行整体培育和提升,走品牌集群的道路。要以企业为主体,产品(服务)为核心,市场为导向,面向现代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全面构建宁波服装品牌高地。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品牌,大力提高我市服装企业以科技和专业创造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要在服装产品的生产制造、设计研发、市场营销、商务服务,配套辅助、推广传播等方面,提出倡导品牌化标准。积极推进宁波“中国品牌之都”、服装品牌强市的建设。

(六)努力培育人才队伍,增强产业持续创新后劲

人才资源是实现企业复兴和壮大的根本。要走人才集群的道路,广招英才,大力引进高能级的服装人才。重点是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高级服装设计师、高层次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资深服装教育家等。在具体政策上,政府应对引进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加大鼓励力度,建立畅通的“绿色通道”。要提升造血功能,加强服装业人才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加强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广泛开展多层次的服装学历教育和依托高校的资源或利用社会的力量,开展多种灵活形式的服装职业培训。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宁波是优秀服装人才创业乐园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

2023产业发展项目调研报告标准版篇7

市_“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调研组在倪建华副主席带领下,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

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20__年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20__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20__年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

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20__年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20__年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20__年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20__年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20__年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__年~20__年,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_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20__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2023产业发展项目调研报告标准版篇8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几年来,鲤城一批行业已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企业应运而生,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星罗棋布,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城乡企业开始自发进行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加快了城乡企业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企业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阶段,我区出现了诸如临江工业小区、宝洲工业区、北峰工业区等一些的企业群落。

二是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做产业的转变;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从而逐步促成集群雏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现的江南树兜汽配专业村,义全机电产品一条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电脑专业街、迎宾路汽车一条街和正在建设的江南高新园区等。

二、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区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据统计,20__年我区五个支柱行业轻纺服装鞋帽包袋、树脂陶瓷工艺美术、机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的产值分别为:40.37亿元、20.88亿元、16.63亿元、11.09亿元、6.6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3.9、17.5、14、9.3、5.6,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3家,五个支柱行业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行业内平均每家实现的产值:轻纺服装鞋帽包袋1219.6万元、树脂陶瓷工艺美术971.3万元、机械五金汽配654.6万元、塑料制品894.4万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950万元。区域互补变成重复产业的简单相加,许多企业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购买,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矛盾,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

(2)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我区的市场以消费市场为主,与生产性关联的生产资料市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以街为市,以路为市,如伍堡装璜装饰材料、迎宾路汽车汽配市场、泉州建材市场、义全机电街等,数量少,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流通的格局。

(3)管理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熟练工人不足,生产稳定性差。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比较少;另一方面,企业熟练工人不足。由于工人流动性增强,企业招工难度加大,熟练技术工人紧缺,生产旺季工人缺口更大,为了完成任务,企业经常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致使工人超负荷工作,对企业稳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4)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投资载体严重不足,我区现有工业小区15个(不含江南高新园区),占地面积仅1763亩,布局分散带来了缺少规模经济、城市化滞后等系列问题;二是融资难。各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担保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自我筹资能力较弱,企业集群区域银企互动关系有待加强,企业集群中的行业协会、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等等。

2023产业发展项目调研报告标准版篇9

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我局及时抽调业务工作人员开展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汇报于后:

一、俄色茶发展情况和效益

我县从20__年开始建设和推广俄色茶产业,到20__年共发展俄色茶3000亩,其中20__年发展20__亩,20__年发展1000亩,都属于州级财政林业产业项目,还未产生效益。

二、政策支持和帮助

俄色茶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顺利的进行了各项工序。

三、今后的建设和产业发展打算

俄色茶是一项增加农区农户收入,提高农户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改变农户思想观念的项目工程。我局要抓住上级部门重视的大好机会,做好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争取在5年内再发展5000亩以上的基地,并争取资金建造1-2个原料加工厂。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俄色茶在我县属新造树种,从验收结果可以看出保存率不太理想。俄色茶推广工作难度大:州级财政资金只对苗木、肥料和围栏给予补助资金,没有栽植补贴,老百姓积极性低、思想保守不愿做;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低,缺乏专业培训;受地形条件限制,项目方案上作业设计难度大。

五、需上级支持和帮助

希望上级部门给予更大的支持,并在州内搞业务培训。

2023产业发展项目调研报告标准版篇10

__年以来, __市掀起了种植食用菌的热潮。__年生产规模更由__年的2500万棒猛增到4000万棒。食用菌究竟为何物?食用菌生产形势究竟怎么样?效益如何?有没有发展前景?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实习期间,对遵化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食用菌的发展史以及在x市的发展情况

菌类食用在我国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自商周时期,菌菜就作为山珍,成为奴隶主的奢侈品。直至晚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菌菜以其山珍的地位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征服了数代帝王。但他们一直是食用野生菌。自20世纪初法国在双孢菇纯菌种的分离培养方面首告成功,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末首先制成了香菇的纯菌种,人工种植的食用菌开始风靡世界餐桌,并形成产业。荷兰、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食用菌生产趋于工业化和集约化。目前,全世界的食用菌年产量约1600多万吨。

在我国,从白山黑水到青海湖畔,从天山南北到日月潭边,除海南未见报道外,食用菌在其余各地均有种植。人工种植品种有320多个,形成大规模商业性种植的有香菇、双孢菇、平菇、木耳、灵芝、鸡腿菇等15个。而其中的两大主要菌类则是东北黑木耳(辽宁最多)和华北(河北)、华中(河南)、华东(浙)、华南(福建)的香菇。目前,全国有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市)近200个,大中型加工企业__多家。年产食用菌103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5%.其中,出口43.3万吨,其余均为内销。

在河北,食用菌产量前三名的为灵寿县、平泉县、遵化市。其中,灵寿县主要生产金针菇,年产7.5万吨,产值近6亿元。平泉县主要产品是滑子菇,年产4万吨,产值4.4亿元。国家农业部批准的唯一的中国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设在该县。遵化市主要生产香菇,年产2.5万吨,产值约7500万元。

遵化市的食用菌生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两次高潮。1994年,该市西留村乡筹建了第一家规模食用菌生产企业,当时的技术不完善,产量也不高,但市场价格较高,每市斤达到3-5元,效益较好,2分地挣3万,亩纯挣10万,食用菌种植开始向遵化市其他乡镇扩散,形成了种植食用菌的第一次高潮。但是,由于当时的大部分群众对这一新鲜事物持观望态度,以及技术不成熟等其他方面的原因,没有形成大气候。沉寂了几年后,从__年开始,因平安城镇平一村种植食用菌获得较好收益,从而带动了平安城镇、东新庄镇农民种植食用菌,并迅速扩散到全市。__年,遵化市种植食用菌的乡镇达到18个,规模达2500万棒。其中,平安城镇1200万棒、东新庄镇600万棒、刘备寨乡200万棒,其余为石门镇80万棒、苏家洼镇80万棒。__年,增速更为迅猛,全市新建大棚1220个,其中平安城镇、东新庄镇、刘备寨乡新建1167个。仅平安城镇就增加834个,增加产能1300多万棒。预计今年全市可突破4000万棒,产量4万吨,产值1.2亿元。种植食用菌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二、食用菌的主要功用

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营养,具有高蛋白质、低盐、低糖、低脂、低热,富含药用物质、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特点,被称为“素中之荤”.如蘑菇、猴头菇、银耳等,早就被称为“山珍之王”、“庖厨珍品”.研究发现,食用菌子食体的蛋白质含量约为鲜重的3%-4%,干重的20%-40%,介于肉类和蔬菜之间,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所以,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蛋白质和组合营养来源”.据调查,大众餐馆的菜食原料中,有近25%的原料来自食用菌,并且呈上升趋势。到__年,北京食用菌餐馆已经达到200多家,有80%的大中型餐馆、宾馆有食用菌菜谱和配菜。

每棒食用菌可采2斤鲜菇。去年遵化市香菇最高产地批发价格为每斤2.2元,最低为1元,平均价格为1.5元左右。每棚放2万棒,销售收入约为2×1.5×__0=60000元。单棒销售收入为1.5×2=3元。单棒纯利润约为3-1.25=1.75元。

如果不计算家庭劳动力成本,每年每个大棚毛利润为:销售收入(6万元)-经营成本(2.5万元)=3.5万元。

新建大棚当年可以收回成本,建筑成本、管理成本低则可获部分利润。从第二年开始,不计算家庭劳动力费用,年毛利润可达3.5万元。如果大棚建筑采用的是较低成本的钢筋而不是镀锌管,收益会更高,但是,因为使用年限短,折旧费用也高。

(四)相关经济效益

种植食用菌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经济效益。仅以平安城镇为例。一是流通领域。每年需要100多万元的'更换用塑料膜。今年为发展食用菌,建筑用钢材需求折算为__多万元,潜水泵也需要近900台,价值36万元。塑料绳、铁丝等也有大量需求。二是交通运输业。每年仅制棒就需要37500吨木渣,大部分要到外地采购木料自己加工,或是直接从外地采购木渣。即使是采购木料,按每车载重10吨计算,需要出动3700多辆车次,另外每年需要从等地调运草帘5300吨,也需要近1000辆车次。三是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据估算,在制菌棒期间,就需要20万个劳动日,因平安城镇内的劳动力不足,需要到堡子店、石门甚至玉田、蓟县等地招收3000到4000名劳动力。建筑大棚,制造蒸笼、锅炉、接种箱,打井等也安排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和收购食用菌人员,也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

三、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

遵化市目前的食用菌种植品种中,香菇占90%,其余为白灵菇、双孢菇、茶树菇等。香菇在遵化市种植历史已经有10余年,是目前技术比较成熟,价格比较稳定的菌种。产量位居全省首位,占全省总产量的30%以上。但是,如果放在全国看,遵化市的食用菌产量只占0.24%.

__年,全市食用菌总产2500万棒,到__年7月,生产能力猛增至4000多万棒。大量增长的食用菌生产能力是否会造成供大于求,增产不增收,挫伤农民积极性,最终影响该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从市场价格分析

一是国际价格。我国食用菌出口,1995年为30万吨,__年为47.6万吨,__年为38万吨,创汇却分别为9亿、6亿和4.6亿美元,平均吨价为3000美元、1255美元和1213美元,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外相关质量指标很多,而我国的标准体系还不健全甚至落后。资料显示,目前仅在农药残留限量指标上,国际食品法典有2572项,欧盟有22289项,美国有8669项,日本有9052项,而我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只有484项。所以,大大影响了食用菌的出口价格。如果我们加大食用菌生产标准化推行力度,产品符合了国际市场标准要求,价格也会相应提高的。二是国内价格。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价格之窗的数据库,__年6月至__年2月国内大中城市农贸批发市场香菇价格一直呈上扬态势,今年2月后开始下滑,但价格仍高于去年。南方菇品市场今年以来最低价格为6月下旬的5元/斤,远高于去年最低价格6月的2.5元/斤。而今年最高价格6元/斤也高于去年的最高价格5.5元/斤。香菇作为常规品种,价格波动幅度小,价格是相对稳定的。今年上半年,北京香菇价格同比上涨30%.

(二)从市场需求分析

一是国外市场。香菇市场主要是日本、北美和欧洲。日本对我国香菇输入底线为鲜菇2.5万吨,干菇为8000吨左右。美国和加拿大销售呈上升趋势。欧洲人喜欢吃蘑菇,但是,在华人饮食文化影响下,尤其是欧盟国家多达8000家的中国餐馆,对香菇、木耳的消费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上国家的香菇消费以华人为主,比较稳定,随着华人的不断增加,消费量也会上升。二是国内市场。饮食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在战后经济增长时期,香菇消费就表现了高速增长。目前,我国人均消费香菇不到12克,分别是日本人的1/5,香港人的1/1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善,全国范围内的消费量正在以10%的速度增加。以上海市场为例,上海市场鲜菇消费量每年上升15%,__年冬季,干菇消费量同比增长25%,单价上升12%.

(三)从遵化市的产量分析

如前所述,遵化市的香菇产量只占全国的0.24%,所以,遵化市增加的香菇产量根本不会对市场造成影响。此外,因为各地有各地的水土特点和种植习惯。比如,灵寿县就因为当地气候的原因,没有发展香菇种植。唐山境内,迁西县就以种植栗蘑为主,滦县以种植杏孢菇为主,滦南县以种植白灵菇为主。即使全国的香菇产量均有增加,但是消费量也在增加,两者相抵,价格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与其他地区相比,遵化市的香菇生产成本较低。况且,香菇是一种可以加工的产品,如果鲜销不畅,还可以烘干,也可以腌渍,不至于造成较大损失。

四、关于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就国际市场看,加入wto后,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加,这既为我们发展出口创汇提供了机遇,也把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世界市场尤其是欧盟国家对进口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对农产品的有机物残留方面,标准近于苛刻。就国内来看,实施标准化生产也是一个迟早的问题。如北京等大城市,农产品检验的项目也在逐渐增加。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如果不尽早推行标准化生产,我们已经形成气候的食用菌产业迟早会被淘汰出局。所以,应设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办公室,靠挂在农村经济局或科学技术局,由专人负责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早动手,早受益。

(二)及早建立食用菌交易市场

目前,遵化市的食用菌销售主要处于小规模、散销售阶段,基本上“送出地头”,还没有真正“走进市场”,生产者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所以,应该把建立食用菌交易市场提到议事日程。如平泉的食用菌交易市场,每年春、秋、冬三季,商贾云集。除能节省销售费用,还可以带动本地菌种、原料的销售,延伸产业链条。河南一省就建立了10余个市场,西峡、郑州两个市场年交易额达20亿元。而泌阳县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条,遵化市菇农用的锛渣机、装袋机,甚至是小小的菌袋,都要从那里购买。如该县生产的锛渣机,原理与矿山粉碎机没有太大区别,但最高价格为一台20万元左右。从遵化市的工业基础看,完全可以自己制造。但因为市场有限,没有厂家愿意生产。如果建立了食用菌交易市场,不仅可以提高销售价格,还可以极大地带动需求,拉动市场,延伸产业链条。

(三)尽快对食用菌进行加工利用

目前,遵化市的食用菌只是初级产品,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例如,一斤鲜菇市场价格为2元左右,到饭店餐桌上一盘可卖15-20元,一斤可做两盘,增值达10-20倍;保鲜出口,大约增值10倍;加工成罐头,可增值50%-200%;如提取多糖可以增值上百倍。所以,遵化市应尽快走出“出棚进篮、出篮进车、出车进市”,由“农田工厂”进“农贸市场”的原始销售阶段。建议抓紧扶持建立1-2家较大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在提高附加值的同时,降低市场风险。

(四)大力提倡专业化生产和分工

遵化市的食用菌生产,尚处于“小而全”的分散状态,家家建大棚,家家支炉灶,家家有支出,家家没规模。造成资源浪费,劳动力浪费,综合效益较低。所以,应该引导农民进行专业分工,把菌种销售、原材料制造、种植等环节剥离开,使菇农不必再自己造原料,搭灭菌锅,制接种室,建培养室,也不必拌料、灭菌、接种全做,只要买回菌棒直接出菇,可以专心抓管护,减少投入,腾出精力,最终提高生产效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