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中。此碑的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亲自撰写的,名为《晋祠之铭并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原晋祠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太原晋祠导游词1
中轴线最前端为水镜台,始建于明朝,是当时演戏的舞台。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
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通过智伯渠上的合仙桥,便是金人台。金人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因古建中的瑰宝。
太原晋祠导游词2
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高出地面一点三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飞梁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根据《水经注》纪载,北魏时已有飞梁之设。现存此桥,可能是北宋时与圣母及同时建造的。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样翻修。建筑结构有宋代特点,小八角石柱,复盆式莲瓣尚有北魏遗风。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面中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飞梁南北桥面之东,两端各卧伏一只宋雕石狮,造型生动。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国较早的铁铸狮子。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殿、桥、泉亭和鱼沼,相互陪村,浑然一体。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减柱法”的熟练使用。
太原晋祠导游词3
说明宋代在建筑上已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避免了隋唐建筑中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经历了一个由隋唐的雄壮坚实到明清的华丽轻巧的发展地程,而宋代建筑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很有价值。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多北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其塑像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圣母邑姜,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宋代的艺人,满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生被幽禁深宫,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
太原晋祠导游词4
这些侍女像的肢体身材比较造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她们的年龄或任或少,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在技巧上,显然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这些精彩的宋塑。
在圣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时期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泉水晶莹透明,水中浓翠的长生萍和水底五色斑澜的石子,在阳光的映照下光彩夺目,蔚为奇观。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赞美不绝,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常年水温保持在17”C,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持句:“千家灌禾稻,满目江乡田。”“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就是咏颂晋祠的泉水的。
水母楼位于难老泉亭西面,又称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全楼分上下两层。楼下石洞三窟,中间一窟设一尊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之上。楼上坐西向东设一神龛供奉水母。神龛两侧有八个侍女塑像,体态优美,衣纹飘逸,造型别致,也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太原晋祠导游词5
晋祠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中。此碑的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亲自撰写的,名为《晋祠之铭并序》。全碑共一千二百零三字,旨在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政策,以达到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巩固自己政权的目的。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墨宝,他在书法艺术上也有颇高的造诣。《晋祠之铭并序》书法飞逸洒脱,骨格雄奇,笔力遒劲。刻工以洗炼的刀法,充分表现出原书法的神韵。“唐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对于研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重要的价值。
祠区北侧有唐叔虞祠。据郦道元《水经注》说:“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又北宋太平兴国修晋祠碑记中描绘它“前临曲沼”,“后拥危峰”,旧祠位置似与现在不在同一个地方。现存建筑分前后两院,颇为宽敞。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是唐叔虞殿。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唐叔虞塑像。神龛两侧有从别处移来的十二个塑像,多为女性,高度与真人相近。她仍手持笛、琵琶、三弦、钹等不同乐器,似乎是一个较完整的乐队。远些塑像约为明代作品,是研究我国器乐发展和音系史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太原晋祠的导游词有哪些相关文章:
★ 关于山西晋祠的导游词5篇
★ 山西晋祠导游词5篇
★ 山西晋祠导游词
★ 关于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 介绍晋祠的导游词
★ 2019年5篇山西晋祠的导游词
★ 山西晋祠导游词范文5篇最新
★ 精选5篇山西晋祠导游词
★ 山西省晋祠风景区导游词范文
★ 5篇介绍山西晋祠的导游词范文
太原晋祠的导游词有哪些
646年)亲自撰写的,名为《晋祠之铭并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原晋祠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太原晋祠导游词1中轴线最前端为水镜台,始建于明。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太原晋祠的导游词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太原晋祠的导游词有哪些文档下载网址链接:
上一篇:太原晋祠公园的导游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