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卓范文网!

二年级上册语文练习教案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有关二年级上册语文练习教案5篇

通过有趣而互动的学习方式,我相信这将是一次有益且愉快的学习经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练习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二年级上册语文练习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练习教案 (精选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生各自尝试读懂题目要求

(2)师生共同讨论题目要求

(3)师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在生明白题目内容的基础上,各自仔细看图,想想同学们在干什么

(2)同桌相互讨论,说说图中内容

(3)全班讨论交流师指点评议

(4)生可充当图中一位小朋友,向别人讲述进球时的精彩场面

3、练习

(1)指名讲述

(2)大家评议

(3)让生动笔试写

4、反馈

(1)师巡视,对生给予指导

(2)适时表扬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出反动派卡片,让生认读“回、园、圆”3个字

(2)引导生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要求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回

出示回,引导生观察它的结构

师范写,提醒生注意里外的大小

生练习描红一个回字

按上述步骤教学其他字

3、练习反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熟记成语

(1)审题

指读师,师帮生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生自由读四条成语,师范读,生自由读

理解四条成语的意思

火树银花:形容灯光和焰火绚丽灿烂

观者如堵:观看的人四周都站满了,像围了一堵墙,形容有很多人围观

(3)练习

生自由练读,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齐背,指背

2、背诵春联

(1)审题

指名读题

让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

出示春联,让生认读

师结合插图讲解,春联是春节时门上帖的对联

让生自读,指名试读

师讲解春联的意思

生自读第二幅春联

指名试读,师讲解意思

3、练习

(1)生自由练读,指读

(2)练习背诵

4、反馈

检查朗读,指背

二、教学第二题(口语交际——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1、审题

各自读要求,师生共同讨论

2、指导

(1)分组讨论我打算怎样过好寒假

(2)在小组里谈自己打算,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

3、练习

指名上台讲

全班评议

4、反馈

让生自己画个表格,把打算填在里面

二年级上册语文练习教案 (精选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四5~9。

教学目标:

1、 通过加减口算,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2、 进一步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正确选用条件计算所求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练习四5。

1) 先估计一下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 口算出结果并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集体订正

2 、练习四4。

1)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 补充六道题,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再计算。

6+(6+4) 89(2620)

87105 9+(487)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7。

1)出示第7题的统计表,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要求小明比小红多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3)如果要求小红比小华少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提问题解答,集体交流。)

2、练习四8。

1)出示第8题,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有50名同学加入少先队,有54条红领巾够不够?)

2)有50位同学加入少先队,54条红领巾够不够为什么?

3)你知道红领巾多多少条吗?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3、练习四9。

1)出示第9题,指名说图题。

2)一共拿来40个鼠标,有46台电脑,这些鼠标够不够?为什么?(4046,所以不够)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提问解答,集体交流。)

三、 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

通过赛一赛的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上册语文练习教案 (精选篇3)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指导。

⑴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指名口头扩词。

拜:拜年 礼拜 结拜 拜师 拜访

廊:走廊 长廊 回廊 画廊

影:电影 倒影 影视 影集 影片 影响

秧:秧苗 秧田 瓜秧 树秧 秧歌 菜秧

箩:箩筐 稻箩 淘箩

萝:萝卜 藤萝 菠萝 胡萝卜

墓:公墓 墓地 坟墓 扫墓 墓碑 墓室

⑶观察每一个字的笔顺,自由说一说。

⑷你觉得哪一个字的笔顺较难,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重点指导:“拜、廊、鼻、饼”的笔顺。

⑸用铅笔描红,进一步熟悉、巩固笔顺。

⑹反馈,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指导。

⑴指导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

相互听一听,纠正读音。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指名读。

⑵指导理解意思。

看图,说说人们在什么地方,环境怎样,大家在干什么,表情如何?

这4条成语都是描写节日欢乐、热闹景象的,你能说出哪一条成语的意思呢?

张灯结彩:悬挂着灯笼或各种彩灯,用彩色绸布、纸条或松枝结成美丽的装饰物。

欢聚一堂:快乐地团聚在一起。

普天同庆:天下的人一同庆祝,这里只唐人街的华人聚在一起欢庆佳节。

喜气洋洋:形容非常快乐的样子。

⑶指导运用。

借助图画练习说话,用上这4条成语。

⑷指导背诵。

自由背,相互背,指名背,齐背。

三、作业设计。

1.听写词语。

拜年 月饼 扫墓 画廊 象鼻 倒影 杨柳

秧苗 菠萝 竹篮 冻结 晾晒 温暖 瞄准

2.写成语。

你能写出几个表示节日很热闹的,人们很高兴的成语吗?(越多越好)

二年级上册语文练习教案 (精选篇4)

一.教学目标:

1.练习用钢笔正确、端正地描红写出一段话。

2.了解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

3.能正确使用和朗读语气词。

4.正确选择关联词。

5.熟记成语。

6.口语交际“谈成语”。

7.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练习用钢笔正确、端正地描红写出一段话。

2.了解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读这一段话。

(2)要求学生观察每一个的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郭”、“逃”两个字。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读小黑板。

(2)这一组的带点的字在读音上的异同。

(3)想一想:同一个音在不同词语中读音为什么不同?

(4)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二、三组。

3.练习: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4.反馈。

(1)让学生说说ABB形容性词语重叠部分声调变化的规律。

(2)出示黑板或投影片,指名认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和朗读语气词。

2.正确选择关联词。

3.熟记成语。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导第一句。

指名读第一句。

想一想:句末应填入哪个表示语气的词?

先让学生分辨句末字的声、韵母。

教师提示一些基本规律:语气助词按发音习惯通常是句末一个字的韵尾加上韵母“a”合成的音节,若无合适的字,可填“啊”。

第一句应填“a”。

(2)指导第二句。

指名说一说句末字的声、韵母。

按音节写出合适的语气词。

第二句应填“呀”。

(3)指导第三句。

指名说一说句末的声、韵母。

按音节写出合适的语气词。

第三句应填“哇”。

3.练习。

(1)学生用笔在书上填写。

(2)学生自由练读。

4.反馈。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讨论:“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如果……就……”这几个关联词是什么关系?

(2)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题。

(3)想一想:第一句前后意思之间是什么关系?

(4)选择一个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3.练习。

4.反馈。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记成语。

2.口语交际“谈成语”。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意思。

(4)学生练习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自由读。

(2)同座位互相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爱听相声吗?相声常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捧腹大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次“相声比赛”,看一看哪位同学说得最精彩。

(2)各自练读,想一想这个相声主要讲了什么。

(3)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根据句意,正确把两个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还可配上动作。

(4)同桌练说。

3.练习。

(1)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名说。

(2)集体评议。

4.反馈:用自己的话把记成语的方法归纳复述出来。

二年级上册语文练习教案 (精选篇5)

[设计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三、首尾对比朗读感悟。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小葫芦。

3、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4、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5、设疑导出第4段。

那个人那么喜欢小葫芦,希望它快快长大,而结果呢?看图片设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落了呢?

四、感悟体会,深究原因。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体会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设计意图:课文第2、3段是课文的重难点。我通过问题的设置导出课文,凸现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情感的体验。]

五、设置情景,拓展语言思维。

那个种葫芦的人见到了葫芦变黄落下,心里十分难过,他后悔当初不听邻居的劝告。第二年,他又种下几棵葫芦,以后他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借以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通过这课文的学习,我懂得了()。

《我要的是葫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连线。

葫芦lín jū蚜虫guà mǎn

邻居hú lu更多jǐ cì

奇怪huā xiè挂满gèng duō

花谢qí guài几次yá chóng

绿色的葫芦藤开了蚜虫

细长的葫芦叶生了葫芦

高高的葫芦架挂了小花

二、比一比,组词。

挂()语()居()次()

娃()说()古()吹()

三、写出反义词。

哭——买——谢(凋落)——部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